圖為非洲貧困區兒童。(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7月20日讯】中國政府多次以經濟利益誘使臺灣前邦交國轉向,但臺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那些從臺灣轉向北京的國家,很少得到長期的經濟成效。
據美國之音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今年5月發布的一份「與臺灣和中國接觸的經濟影響」報告,針對非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中東歐以及大洋洲等四個地區的國家在與中國和臺灣的交往中,對它們造成的經濟影響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顯示,那些在外交上從臺北轉向承認北京的國家,或參與北京如「一帶一路」等倡議的國家,很少能得到原本期望的長期經濟增長,「雖然有看到一小部分短期利益,但這些利益可能被高額債務或貿易不平衡抵消。」
主持該研究項目的中研院副研究員吳建輝表示,過去幾年,中國說服臺灣前邦交國的方式,主要包括經濟脅迫、外交援助以及貿易投資活動三種措施。就經濟脅迫來說,中國往往運用其龐大的消費市場作為施壓槓桿,而面對中國脅迫,他認為,各國需要分散市場減輕對中國的依賴。其次,中國的援助經常導致受援助國的民主和問責機制惡化,進而對當地的法治及經濟平等造成負面影響。
謝力登以非洲國家馬拉維為例指出,2008年該國與臺灣斷交,轉而承認中國,2005年至2012年,中國在馬拉維的投資,創造出1.3萬個就業機會,遠低於原先承諾的30萬個就業崗位。而馬拉維產業對其GDP佔15%的比例,也沒有因為承認中國後有明顯增長。10年後的今天,當地人仍然認為馬拉維還是一個貧窮國家。
中央研究院太平洋島嶼研究小組成員郭佩宜則表示,諾魯在2002年與臺灣斷交轉向北京,但在經濟沒有好轉後,2005年又轉回承認臺灣。而薩摩亞是中國的長期盟友,其經濟在2000年後有顯著增長,有可能是因為中國的資金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自2006年達到高峰後薩摩亞的經濟發展開始減緩,此後10年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即便中國依舊投入資金,但薩摩亞去年新上任的總理取消了中國資助的港口建設項目,因為薩摩亞積欠中國的債務已經過高難以支撐這個項目。
此外在拉美與加勒比海地區,也沒有因為外交轉向中國之後,對當地經濟發展有太大幫助,甚至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以及格瑞納達在承認中國後,經濟發展速度還慢於與臺灣維持邦交的國家。
報告顯示,承認北京的國家,經濟表現不一定比和臺灣維持邦交的國家更好,即便有短期利益,但可能被高額債務或貿易不平衡抵銷。
責任編輯:夏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