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小心 他揭有人想趁疫情升溫做這事(圖)

發表:2022-04-29 16: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22年1月3日,台灣東部沿海發生強烈地震,首都台北感受到震動,通勤者從新北市新店的捷運(MRT)車站出來
2022年1月3日,通勤者從新北市新店的捷運(MRT)車站出來。(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4月29日訊】臺灣本土COVID-19確診病例持續攀升,日本《產經新聞》臺北支局長矢板明夫也確診。但他表示,疫情並不可怕,恐慌才是真正可怕的,「現在臺灣社會需要小心的是,有些人利用疫情煽動恐慌。」

矢板明夫在臉書發文表示,28日臺灣的單日確診人數第一次突破1萬大關,雖然是預料中的事情,但還是造成了一定的緊張。其實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日本、韓國,都曾出現過單日上萬、十萬、甚至幾十萬人感染的現象,「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臺灣只是比別的國家稍微來的晚了一些而已。」

他指出,日本昨天的感染人數是四萬六千人,但對民眾上班、喝酒、看電影、旅遊都沒有影響。社會上早已恢復正常,人們在閑談中也很少提及疫情,「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一波疫情的重症率很低,對生活的影響並不大。」

「疫情並不可怕,恐慌才是真正可怕的。現在臺灣社會需要小心的是:有些人利用疫情,煽動恐慌。」矢板明夫說,他發現最近大陸的國台辦和官媒環球時報,開始攻擊臺灣防疫政策,有些觀點被臺灣的一些媒體和政客轉述放大之後,在臺灣社會開始發酵。

「這是一個需要警惕的現象」,矢板明夫表示,之後隨著不幸去世者的人數上升,這種聲音一定會越來越大,往指揮中心送花圈、掦言要槍斃XXX的聲音,也會甚囂塵上,「這些聲音對防疫毫無幫助的。」

「臺灣即使沒有疫情,正常情況下每年都有兩萬多人因感冒或肺炎不幸去世」,矢板明夫推測,因還有半年就要選舉了,藉機修理執政黨和負責的官員,也符合一些政黨的利益。但防疫如同作戰,全民團結和配合尤為重要。政府做得好予以鼓勵;做不好再來問責,這也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矢板明夫說,「扯後腿恐怕只會增加整個社會的防疫成本,推遲臺灣回歸常軌的進度。」

陳建仁籲勿誇大疫情製造恐慌

前副總統陳建仁28日也在臉書發文表示,臺灣確診人數呈現幾何級數增加,民眾難免心生惶恐,近來更有一些人士根據以往Alpha、Beta、Delta變異株的致死率或是其他國家的致死率,套用在臺灣Omicron確診個案,造成誇大預測。

陳建仁並貼出3張圖表,分別為今年1月1日至4月26日,臺灣、美國、法國、以色列、南韓等國家在與病毒共存的情境下,各國COVID-19確診人數、確診死亡數、致死率變化。

陳建仁指出,以每百萬人口COVID-19的7日滾動平均確診人數,美國、法國、以色列先後在1月達到流行最高峰,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2426、5436、1萬968人;香港、南韓3月份分別高達8764、7894人,而臺灣高峰在26日為182人。

他表示,如果以每百萬人口的7日滾動平均確診死亡數來看,香港、以色列、美國、南韓、法國的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死亡數最高值分別為37.7、7.9、7.8、7.0、5.2人,香港則遠超過其他4國達4.8至7.3倍,而臺灣則是0.01人,目前是最低的國家。

如果再進一步以7日平均致死率來看,從2月中旬起,香港、美國的致死率都曾高達2%,4月底降至1.1%,法國與以色列大都維持在0.05%至0.2%,南韓則由1月中旬的1%逐漸下降至4月底的0.1%。而臺灣則由1月中旬的0.6%逐漸下降至4月底的0.03%,目前也是COVID-19致死率最低的國家。

陳建仁強調,由於Omicron變異株的感染者,有相當高比例為無症狀感染者,因此,疫情預測對現階段防疫工作沒有任何幫助,且誤用外國數據來推測臺灣疫情,不合時宜也會造成不必要恐慌。

 



責任編輯:真熙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