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上一篇,我們分享了宋太祖建宋代周的故事,但是這個時候的宋呢,其實很小,它的東面是大海,西面至秦隴,北面是契丹,南面是長江。那麼宋的版圖是如何變成後來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北宋呢。所以,這一篇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就是《以武止戈 一統列國》。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宋太祖受禪登基,建宋代周。但此時的中原大地,仍是四分五裂之局。我們從地圖上看,當時與宋並立的割據政權,北方有北漢,南方從西至東,尚有後蜀、荊南、湖南、南唐、吳越,最南邊還有個南漢。其實東南角上,也就是福建東南地區,還有一個小的割據政權。那麼面對這樣一個四分五裂的局面,宋太祖要一統列國,他應當先從哪裡入手呢,大家不妨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換作是你,你會先從哪裡開始呢。
宋太祖的做法,首先是排除了北漢。一方面是因爲,當時北漢為契丹之附庸,一打北漢,契丹就發兵援助,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就算北漢打下來,宋就要與強大的契丹成爲鄰國,我們知道作戰最怕的是腹背受敵,這個時候,宋如果再去打南方,萬一契丹在背後出擊,那宋軍在前後夾擊的情況下就會非常危險。所以宋太祖先留著北漢做緩衝之地,計畫統一南方後,再收北漢。
既然先打南方,我們再看南方諸國,應該從哪裡入手呢。古人有句話,叫「善取天下者,先易而後難,先近而後遠,先瑕而後堅。」就是說,要先從容易的地方開始,先從近的地方開始,先從敵方薄弱的地方開始。這個講的是兵家之道。按這個規律,我們可以用排除法,說先近而後遠,離宋最遠的南漢,福建東南就可以被最先排除了,剩下的都是離宋近的:後蜀、荊湖,就是荊南與湖南,還有南唐、吳越。
然後,按照「先易而後難」的順序呢,我們看到,後蜀有地勢之險,這個不用多解釋,我們都知道那一帶是崇山峻嶺;而南唐、吳越呢,則有經濟之富。從隋唐以來,直到北宋一朝,中朝國用很大程度都是依靠江淮租賦 。
所以相對來講,只有荊南和湖南這兩地的割據勢力,無論是軍事、內政、還是經濟上,都是最弱的,所以應該是先從荊湖之地入手。但是甚麼時候行動好呢?剛才說了三條,還有一條沒用上,就是先瑕而後堅。瑕就是缺點、漏洞。就是說要在有機可乘的時候,看準時機行動,取勝的機率會比較大。宋太祖登基第三年,也就是公元962年(建隆三年),割據湖南的軍閥之間發生了內亂,湖南武平節度使之子周保權向宋求援,所以,宋太祖就看準了這個時機,於乾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63年,用了假途滅虢之計,以助湖南平亂為由,借道荊南,然後一箭雙鵰,既下荊南,又取湖南,兩地收復,一氣呵成。
荊湖平定之後,按照剛才的排除法,接下來就是要在後蜀、南唐,吳越中來選。由於南唐、吳越一直是奉宋朝正朔,所以宋太祖並不把南唐、吳越作爲當務之急。而這個時候後蜀國主正打算聯絡北漢合力伐宋,被宋太祖得知,這樣宋軍就師出有名。所以,乾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64年11月,宋太祖出兵伐蜀。
打後蜀也很順利,第二年正月就打下來了,前後歷時66天。但是打勝之後,主將王全斌不恤軍務,放縱部下劫掠人口財物,包括宋太祖詔投降的蜀軍去汴京,還給他們發放路費,王全斌就擅自剋扣,對蜀軍也經常侵擾,結果就在蜀地激起了兵變與內亂。這場內亂,用了將近兩年時間才得以平定。所以,這其中的對比就非常鮮明,你可以看到,當得民心的時候,平後蜀,兩個月就解決,失民心的時侯,一場殘兵敗將流民發起的內亂,卻要用兩年方得平定。所以說,爲政之道,得失治亂之機,這段故事足以為鑑。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