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懷袖雅物——中國扇面書畫(組圖)

作者:戴東尼 發表:2021-09-04 14: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關於扇子的起源,唐代的《獨異志》記載:「宇宙初開時,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媧二人。他們來到崑崙山上,燃草向上天祈禱道:如果我們可以結為夫妻,那麼燃燒的煙合在一起;如果不可以,那麼煙四散。結果所有的煙合在一起。於是女媧『結草為扇,以障其面』,與伏羲結為夫婦。」

到了舜帝時期,為了廣開視聽四處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由此可見,五明扇是古代儀仗中用的一種障扇。「五」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五明」即廣達聖明的意思。

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秦漢以後,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宋以後,紙質折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等地盛產折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

以扇子作為載體的書畫藝術,在中國也具有久遠的歷史,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王羲之在蕺山看到一個老婦人賣六角竹扇,眼見她守著扇攤無人問津,一臉愁容,頓生惻隱之心,便在她的扇子上面寫字,各寫了五個字。老婦人開始時面色不太高興,覺得他把扇子弄髒了,於是他對老婦人說:「你只要說這個是王右軍(王羲之)寫的字,就可以賣上一百錢。」老婦人聽了他的話,人們競相購買。過幾天,老老婦人又帶著扇子來求字,王羲之只是笑而不答。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扇面書畫是一種特殊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歷代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扇面有灑金、泥金、格巾、老礬面等這些質地都成為書畫家的用武之地,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經丹青高手巧運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鳥,或人物動態,能小中見大,表現出精美的韻致,揮毫潑墨為後人留下珍貴的墨寶。

傳世最早的繪畫摺扇是明宣德二年(1427),宣宗朱瞻基30歲時所繪的《松下讀書圖》,被視為罕世之寶。扇面上當中畫有一棵古松,一位文士衣著隨意,盤腿倚於樹下,面前是一本攤開的書卷,在他身旁,溪水潺潺流過,幽靜中營造出一份愜意。他的另一側是一紅衣書僮,又給作品增添了一抹生動。在朱瞻基有限的傳世繪畫作品中,動物題材居多,像這樣的人物畫很少,彌足珍貴。

到明代成化年間,書畫摺扇在民間亦繁榮起來,經明代四家「沈、文、唐、仇」始作書畫扇面引領書畫摺扇之風,以及明末董其昌等文人書畫家的提倡,對清初「四王吳惲」等各個書畫流派,乃至近現代各名家均產生深遠影響,摺扇藝術自此異彩紛呈,蔚然大觀。明清之際,摺扇發展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介質。扇面書畫、扇骨雕琢,集器用與審美於一體,書畫家無不在這方寸之間一逞毫墨,摺扇成為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而出入於他們的懷袖之間,故有的別號「懷袖雅物」。

收藏有字畫的折扇,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面。折扇還有中有專供和尚用的馬元黑紙扇,扇面上用真金粉書「心經」、「金剛經」等,有些還繪有「十六羅漢」、「觀音」、「佛」、「菩薩」等有關「佛道」人物題材之內容。

扇子蘊藏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與人們日常生活結下不解之緣。古往今來,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其雅緻精巧的構造以及精美的扇面書畫藝術流芳百世。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