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中國竹雕與和合二仙(圖)

作者:戴東尼 發表:2020-10-08 17: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在竹製的器物上彫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彫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簡稱竹雕,亦稱竹刻,在中國由來已久。竹雕成為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竹雕發展到明清時期大盛,名家輩出,彫刻技藝精湛。

明清兩代,文人墨客因竹「高風亮節」之內涵,種竹、寫竹、畫竹、刻竹蔚然成風,由於文人也參與在竹子上彫刻,並與書畫、雕塑藝術結合,竹雕藝術得到空前發展,一器之微,往往窮工極巧,精彫細琢,以其特點鮮明而獨樹一幟。當時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蘇嘉定和金陵一帶,根據其彫刻技法和風格特徵分為兩個竹雕流派,一派始於金陵濮仲謙,一派始於嘉定朱鶴。

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書畫見長,古樸雅緻,但傳承不旺,僅有濮仲謙,潘西風,方潔等少數傳世名家。明代嘉定派竹雕繁盛,以「嘉定三朱」(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三代最為著名,他們都擅長在方寸之間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或風格華麗,構圖飽滿,或刀法精深,渾厚古樸,並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棱,藝術造詣深湛,為時人所識,品種以筆筒、香筒為主。嘉定派竹雕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時期(1662——1820),達到了最高峰,嘉定也因此被譽為「竹刻之鄉」。

清代前期竹雕尚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並行,品種也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製作精緻工整,細巧秀雅,當時竹雕名家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十分鮮明的作品。清代後期竹雕面目不暇,且較為單一,用刀平淺,常作「陰刻」。

一般來說,竹雕作品年代愈久,表面的顏色也愈深。這種色澤的產生,多是經常被人把玩的緣故,俗稱「皮殼」或「包漿」。明代作品多帶有暗紅色「包漿」,其中最受人喜愛的是一種帶有琥珀光澤的紅色「包漿」。清代的作品多帶有深棕、棕黃色「包漿」,越到後期色澤愈淺。

這件清早期竹雕「和合二仙」是以圓雕技法為主。這種以圓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根據竹的自然形狀進行構思和設計,略施彫刻,使其成為巧妙古樸、典雅精緻的藝術品。這種因材施藝的創舉,看似簡單,實極難為,不僅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獨創性,還要有極為高超的彫刻技術,兩者之間必須緊密配合。

「和合二仙」原為唐貞觀年間臺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中國民間造型藝術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諧「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據《宋高僧傳》所載,二僧狀若顛狂。尤其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動輒「呼喚凌人」,「望空漫罵」,和尚們都說他瘋了,他便傻笑而去。清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賜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

這件竹雕中的二僧面容慈祥,神采奕奕,使人觀之有軒軒霞舉、超然出涯之想。作者寥寥數刀似不甚經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貌卻躍然於觀者眼前,確非竹雕高手所不能為也。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