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表示,大多數止痛藥和疫苗如果同用,會抑制免疫。(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2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蘇菲報導)疫苗開打以來,不少人體會到了疫苗的副作用,例如劇烈頭疼、發燒、腹瀉、全身無力等等。一些民眾為減少不適,在接種疫苗前後服用止痛藥。但醫師建議,服用止痛藥需注意服用的種類和時間,否則會和疫苗同時作用,引起不希望的效果。
華人親述接種疫苗後反應:頭痛的就像被錘子一下一下的猛擊
日前,一名居住在美國維州的華裔女士Cathy告訴《看中國》,2週前她去接種了疫苗。頭一週,除了手臂接種疫苗的地方有一點酸痛感,沒有其他任何不適。
不過大約一週後,她開始出現全身肌肉酸痛、骨頭也痛、發燒、咳嗽等症狀。「就好像得了重感冒一樣,最慘的是,頭痛的厲害,就像被人用錘子一下一下猛地敲擊頭部那樣,真的很痛苦!」Cathy說。
Cathy表示,這種症狀已經持續了幾天,為緩解疼痛,她每天都服用強效的止痛片。「下週,我還要去接種第二劑疫苗。」
另據海外中文媒體報導,一位華裔民眾最近在接種疫苗後,也是全身酸痛,為緩解症狀,他服用了自己平時用於緩解關節炎的處方止痛藥地塞米松(Decadron),沒想到出現強烈反應,最後還被緊急送醫。所幸最後沒事。
急診室醫師稱,這是因為該藥和疫苗產生某種作用。
醫師:服用止痛片會將疫苗效果減除
據西達賽奈(Cedars-Sinar)醫院麻醉科、疼痛中心的華裔醫師林永健表示,由於不清楚這一病例的一些細節,他不好解釋為何會出現這麼嚴重的不適。
去年以來,地塞米松常被用於治療出現嚴重症狀的染疫患者,該藥可以減少身體對病毒出現的強烈反應,按理說,服用該藥後,會減輕接種疫苗帶來的副作用,但這樣,也會同時將疫苗的有效作用一併減除。
他強調,一些止痛藥確實會和疫苗產生反應,而這些反應則是「免疫抑制」。換言之,一些止痛藥會減少產生抗體,讓身體不太對抗,於是會減少疫苗的有效性。
林永健表示,大家要接種疫苗前,不要預先吃止痛藥。因為所有止痛藥都會壓制免疫反應。
他還表示,不需醫生處方、在藥房櫃台上自己就可以買得到的泰諾(Tylenol),是他和官方唯一推薦的止痛藥,因為泰諾(Tylenol)基本上不會引起免疫抑制。
但如Advil或其他布洛芬(ibuprofen)類的止痛藥,多多少少會產生免疫反應。若是處方的止痛藥,例如嗎啡或激素類的,就會更強力地抑制免疫。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在最近的新聞發布會也表示,「某些針對炎症的止痛藥,則可能會抑制免疫反應」。在《病毒學雜誌》上對小鼠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藥物可能會降低抗體的產生。
疾控中心還說,接種疫苗後,若一天後手臂的紅腫或疼痛在增加,或幾天後副作用沒有消失,就應該致電醫生。
而林永健即表示,據其他醫師同事的非正式觀察,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比例有70%至80%,比官方數字高。
真疫苗還是安慰劑?
維州華裔Cathy還告訴《看中國》,她先生也接種了疫苗,但似乎沒有什麼不適。當記者問:「你先生會不會只是打了安慰劑?」
Cathy反問:「什麼叫安慰劑?」
資料顯示,安慰劑(placebo),是指沒有藥物治療作用的片、丸、針劑。其物理特性如外觀、大小、顏色、劑型、重量、味道和氣味等,都和試驗藥物儘可能相同,但卻不能含有試驗藥的有效成份。
安慰劑本身沒有任何藥物治療作用。但因患者出於對醫生或藥物的信任,注射或服用安慰劑後,能在心理上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從而改善人的生理狀態,從而達到所希望的藥效。這與我們常說的「七分精神三分病」是同樣道理。
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隨機抽取兩組病人。
一組病人得到醫生的確診,並被告知他們很快就會好起來——一些人沒有接受任何治療;
對另一組病人則給予含糊其詞的診斷,也沒有保證他們能很快康復。
結果第一組有64%的病人病情出現好轉,第二組只有39%。這個實驗說明,在治療病人時,醫生的態度、病人的心理作用,遠比他們開出的處方重要。
安慰劑在臨床醫學的實驗研究中.為觀察某種藥物的療效,也常用於對照試驗。
就如這次中共病毒疫苗的開打,並非所有人都接種真的疫苗,有部分民眾接種的其實只是安慰劑(生理鹽水)。當然,接種者是不會被告知自己接種的是真疫苗,還是毫無藥效的安慰劑。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