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自漢代以來,南亞各國經常向中國進貢大象。當時的大象在中國就像現在的大熊貓一樣珍貴,被視為「有太平之徵」的國寶,倍受珍視,每一頭大象都起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為了顯示四海清平的氣象,清宮廷往往在六月初六伏日「洗象」,繼承了民間伏日洗浴的習俗,展示大清天朝強大的國力,威震四海八方。
清順治二年(1645),改明朝錦衣衛為鑾儀衛,專管鑾輿儀仗。鑾儀衛下設有馴像所,專管馴像之事。清朝康雍乾盛世,四方來朝,八方進貢,東南亞各國以及雲南少數民族部落向大清王朝呈進大象。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馴像師多達百人,在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建有像房。每年的初伏之日,鑾儀衛馴像所設置儀仗、鼓吹樂隊,以旗鼓迎像出宣武門。
康熙朝刑部尚書、清朝著名詩人王士禎在《洗象行》一詩中說:「今年丞相收夜郎,扶南盤況求王章。遠隨方物貢天闕,屹然立仗金階旁。」清代文學家李綠園有詩云:「三庚伏初屆,大地熾如爐。雲是洗象日,觀者充南郛。奔走狹委巷,車馬隘通衢。」清初大臣、詩人田雯有《洗象行》詩曰:「張旗伐鼓傳洗像,一時觀者如堵牆。」清代詞人朱彞尊在《曹讚善移居》詩之二寫道:「後園虛閣壓城濠,濺瀑跳珠閘口牢。正欲憑闌看洗象,玉河新水一時高。」有的富豪出大錢提前租賃洗象附近的樓房以供觀象,憑窗而坐。有詩云:「千錢更賃樓窗坐,都為河邊洗像來。」
清代畫家丁觀鵬的《弘歷洗象圖》(乾隆名愛新覺羅弘曆)取材於佛教故事,表現普賢菩薩觀看諸聖徒為其坐騎白象洗刷的情景。圖中背景繪有碧水彎彎曲曲,綠樹、怪石、蕙草,而那頭白象就是普賢菩薩的坐騎,溫順地站立在樹陰之下,玉女、金童及天王,分立兩旁。畫中的普賢菩薩,卻分明是乾隆皇帝的形象。畫下三位僧人,一位正在清掃,另二位正在傳接經書,欲呈獻皇帝。乾隆目不轉睛地瞧著自己的坐騎大象,大象也非常愜意地與乾隆帝對視。乾隆皇帝受佛學大師三世章嘉活佛的影響,數十年傾心於佛學研習。他為了表示對佛的敬仰,不僅大建佛寺,還造法器及寫經自修。他命宮廷畫家或畫佛喇嘛,繪製了多幅他扮作菩薩的畫像,此圖便是其中之一。
此畫構圖是中國傳統形式,乾隆帝和大象佔據畫幅的中心主要位置,起到突出主題的作用。乾隆端坐寳位上,人物造型明顯大於其他人物,神態肅穆。圖中人物面相大多略加誇張變形,頗為古拙,只弘歷一人容貌寫真,且暈染精當,人物面部以西洋繪法,用淡色暈染,更具有寫實的意味,立體感較強,當出自郎世寧的手筆。至於其他人物和景致,通幅行筆細秀,人物衣紋繁複且皆宛轉捲曲,古拙奇趣的坡石乾筆勾皴,汁綠、滕黃,並以石綠點苔,花草空勾填色,應均為丁氏所繪製。畫面以留白表現林中的氤氳氛霧,虛實相生,突出仙界氣氛。畫面背景山泉粼粼、木石山花骨秀清逸,為畫面注入了一絲清幽靜謐的文人畫意趣。全圖設色艷麗,帶有宮廷繪畫高貴典雅的特徵。總體來看,此畫繪製精細,色澤華麗,中西合壁。
丁觀鵬(1736-1795)為清代宮廷畫家,藝術活動於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北京人。曾與弟弟觀鶴同供奉於清宮南熏殿,他的畫作清宮收藏很多。清初有些宮廷畫家很受西洋畫法影響,丁觀鵬也是其中之一。此外丁觀鵬善繪道釋人物,學明代畫佛高手丁雲鵬,有出藍之譽。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