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盛清一朝佛教極為昌盛,這與諸位帝王都推崇佛教有關,有些皇帝還精修佛學,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帝。清順治帝曾作《讚僧詩》裡曾寫道「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以及「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這些不光表明瞭順治帝對於出家生活的嚮往,也從側面讚頌了出家僧人。
清雍正帝,原名愛新覺羅‧胤禎,他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在少年時代他性格瀋靜內斂,寡少交遊,基本不和其他的皇子們結黨,也少與他們起爭執。待賜封雍親王后,朝廷賜予宅第一所(為今雍和宮址),這棟藩邸的左近有一座柏林寺,寺院園林和建築幽深清淨,正合雍親王好靜的個性,於是柏林寺就成了四阿哥經常拜訪的地方。在雍正《御製文集》裡可以見到如「廟堂不繫偷閑客,得向宗門舉話端」的詩句,可見雍正到寺院不只「偷閒」,更重要的是討教佛學。
在幾篇雍正御製序文中,雍正帝坦言自己少年時代便對禪宗有很深的領悟,到了晚年,為「報佛祖深恩」,乃親動御筆,「竭力為宗門一番整頓」,「使如來正教有振興之像,是則朕之深願」。可見雍正帝對佛教的涉入遠不同於一般信佛的皇帝,他是真的有實修的君王,而不只是附庸風雅。
乾隆即位後,拈香敬佛念佛成為他每天必修的「功課」,溶入日常生活的習慣中。據記載,乾隆帝每月至少要到四、五座寺院拈香行禮,多則達到八、九個寺院。每年正月初一,乾隆帝除了在宮裡各處的祭拜、拈香、行禮外,他大多還要到弘仁寺、仁壽寺、闡福寺拈香。如若是外出巡幸,所去的寺院就更多了,只有真正崇佛信佛的人才會這樣虔誠地去燒香敬佛,參拜寺院。
乾隆九年,乾隆帝為不使父王當年的藩邸舊宅日久荒煙聊寞,於是將雍正在親王時代的府邸──「雍和宮」改建為喇嘛廟,從此之後,這座原本便具有皇室氣象的建築群一變而為漢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寫境祇林,莊嚴法治」,「香幢寶網,夕唄晨鐘」。乾隆帝在瞻仰緬憶之餘,寫下了這樣的雍正敬佛:「涅槃三昧,成無上正等正覺」,乃至於「群生托命,於是焉在」。
清代,羅漢於康熙時期即已經進入皇家寺廟,成為宮廷供養,當時曾於皇家內苑之廣慈寺和官廟黃寺內唪誦《十六羅漢經》。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之時在杭州勝因寺見五代貫休所繪十六羅漢像,遂命丁觀鵬仿畫,並加以御讚。康雍乾三朝,傳世的佛教造像其大部分多為銅製,瓷質者傳世極為罕見。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中清宮舊藏的瓷製佛像主要以釋迦摩尼佛、無量壽佛、觀音菩薩等居多,尺寸大小不一,雍正、乾隆時期的御製粉彩羅漢造像十分罕見。
此粉彩羅漢兩尊,以活動榫卯方式坐於山石之上。羅漢底部凸起長方形榫頭,與山石上長方形榫槽相配。兩羅漢封底,中央開圓形大孔,以備裝藏,塑造逼真。僧袍上以黃彩繪夔鳳紋及番蓮圖案,工藝考究,不為多見。羅漢坐下粉彩山石矩形態,與聞名遐邇的描繪雍正皇帝穿戴各種裝扮行樂於園囿山林中之「胤禛行樂圖」中山石相似,畫中山石多以斧劈皴表現,運筆頓挫曲折,與這山石座形態有異曲同工之妙。則此羅漢像及山石,當以自宮廷繪畫為底本燒製。本品造形端莊規整,細部精緻入微,人物表情靈動傳神,釉彩亮麗純淨,當為景德鎮御窯廠出品,為雍正或乾隆內廷供奉而燒造。
時隔幾百年,我們已無法還原這些御製粉彩羅漢造像當年在紫禁城的莊嚴,但佛法還在世間。釋迦牟尼佛早已道出了天機,轉輪聖王在世間以佛法度人時,純潔的優曇婆羅花必在世間開放。佛經《無量壽經》中記載:「人們發現三千年一開的優曇婆羅花是祥瑞之兆」。佛經還記載,轉輪聖王擁有與佛一樣的三十二相、七寳,是不用武力用正義轉動正法的輪,以此來支配世界的理想王。不論佛教、基督教、儒教等,只要人心存善念就可能有緣相見轉輪聖王。現在世界各地都有報導優曇婆羅花的綻放,由此而知,我們正值佛法在人間洪傳度人的時期。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