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飢荒的前奏:糧倉十庫九空水災蝗災糧食大絕收。(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看中國2020年8月18日訊】今年全中國主要產糧省份不少遭遇洪災,中國政府卻宣布糧食豐收。緊接著,總書記習近平發出號召「制止餐飲浪費」,讓中國人開始擔心糧食安全問題。隨後黨媒高調報導,內蒙古向俄羅斯捐贈百餘噸大米,官媒轉發央視主持白岩松早年鼓吹「中國需要恢復飢餓感」的講話。隨著十餘個國家禁止糧食出口,中國一些地方出現「國外沒糧來進口,趕緊翻耕去插秧」的橫幅,一下將中國人拉回票證年代,喚起人們對1960年代大飢荒的痛苦記憶。
以下數據取自於中國近幾年官方數據。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既有近憂,也有遠患。今年糧食歉收的話,在某些種類上,中央政府在必要時會限量供應。但大飢荒的回憶可視為中國人對政府嚴重不信任的表現,至少今年不會出現。
本文討論三個問題:
一、中國是否存在糧食缺口?
2014年,中國正式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當年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中國經濟的頭等大事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缺口,指的是本國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國人民需求的短缺部分,它與糧食供應缺口不是一回事。中國確實存在糧食缺口。但現在是全球化時代,按照比較成本理論,各國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從他國取得自己短缺的產品,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中國不會存在糧食供應缺口。
中國的糧食缺口有多大?今年以來,官方媒體一直努力強調一點:糧食自給率高。目前,中國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完全實現自給,穀物自給率超過95%。
這裡需要弄清楚:糧食自給率與穀物自給率並非同一概念。糧食的品種不止大米與小麥兩種穀物,還有大豆、玉米及各種其他雜糧,如高粱、燕麥等。此外,中國人的食物結構當中還有肉類,以豬肉為主,豬飼料主要來自於大豆做成的豆餅之類。況且,中國人口基數大,5%就相當於7000萬人——這個數字不可小覷,全世界上超過一億人口的國家與地區只有:中國、印度、歐盟、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奈及利亞、日本、墨西哥、菲律賓、衣索比亞等十多個國家。
那麼,中國真正的糧食缺口是多少百分比?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018年12月的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13158億斤,比2017年減少了74億斤,下降0.6%。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已經降到了82.3%左右,穀物自給率降到了95%左右。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規定的世界糧食安全標準為自給率90%,這糧食包括穀物、大豆、玉米等所有主要種類。中國的糧食自給率為82.3%左右,換言之,糧食缺口是17.7%,中國並未達到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糧食安全標準。
今年在疫情發生後,十多個國家禁止糧食出口,中國官方主要強調穀物自給率為95%,看起來高於世界糧食安全標準自給率90%,其實是偷換了一個概念。只是大多數人沒弄清楚,這是兩個不同的指標。但如果按世界糧食安全標準衡量,中國的糧食缺口是2.52億人口所需糧食(世界上超過兩億人口的國家與地區依次為中國、印度、歐盟、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因此,習近平說「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願望良好,實施起來並不容易。
中國在「世界糧食安全指標」的排行中位於所有113個國家中的第40位,在「經濟學人」智庫的可持續性農業發展的排行中,中國在所有的25個國家中排在了第17位。而這一榜單中,德國和印度分別排在了第一和最後一位——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排名的依據都是各國自己提供的相關統計數據,智庫的數據主要來自聯合國,再參考世行的糧食進出口數據(也是根據各國自身提供再略作調整)。
二、中國通過海外農業投資構建國際供應鏈
中國的糧食短缺是個問題,但因為國際社會近30多年沒有大的國際衝突,因而糧食供應穩定,從未短缺,這是因為中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以美國、巴西、包括東南亞、臺灣等百餘個國家與地區的農產品供應鏈。
因中國應對貿易戰的策略是大豆戰略,外界才瞭解到,美國早就成了向中國供應大豆、玉米、小麥與高粱的最大農產品出口國,但很少關注中國遍佈海外的農業投資。據2019年《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數據,截至2017年底,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173.3億美元,在境外設立企業851家,分布於六大洲的100個國家(地區),雇佣外方員工13.4萬人。
如果用投資來計算,如今的中國已經和英國和美國一道,成為了世界上土地貿易產業中三個最活躍的國家之一。至2018年,中國已在世界上33個國家購買或租賃過土地,比英國多出三個國家,同時比美國多出五個國家。
這種中國官方的海外農業投資,解決了三個問題:為誰生產(供應中國);生產什麼(根據中國需要);生產多少(除了極大不可抵抗的天災之外,一般都能控制產量)。有了這條中國廠商掌握的供應鏈,算是掌握了中國在海外飯碗的一半主動權。
三、美國在中國糧食供應鏈條中的特殊地位
這次中國朝野在談一個問題:中美交惡,美國如果不賣糧食給中國,咱們怎麼辦?
中國擔心這點可以理解,因為中國國家利益為上,明明本國需要美國農產品,但為了「國家利益」打擊特朗普票倉,中國可以宣布停止進口美國農產品。但美國人民的利益也算美國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不能這麼做。以下事實可證:
在貿易戰開始前的2017年,中國採購美國農產品金額為240億美元。中國已經消費了全世界60%的大豆出口量,主要來自於巴西(47%)和美國(42%)。
大豆:貿易戰之前中國佔到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60%,就價值而言,大豆是美國主要的出口農產品。2019年12月,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量較2018年同期勁增67%,至2018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2020年7月,大豆出口銷售總量則達到266.6萬噸,為2018年12月以來最高。美國農業部的每週報告還顯示,對中國的大豆銷量升至169.6萬噸,為2019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豬肉:自從非洲豬瘟疫情造成國內生豬存欄量急劇下滑後,中國的豬肉進口大幅增加,創下歷史最高記錄。2019年1月到11月期間,美國對中國和香港的豬肉出口量增加49%,達到11.8億美元,超過2018年全年金額8.525億美元,也高於2017年創下的前期歷史記錄10.8億美元。
此外,中國從美國進口高粱、玉米、硬紅冬小麥等,數量巨大。
以上數據說明,中國糧食供應確實存在巨大缺口,需要依靠穩定的國際糧食供應鏈,特別是美國的農產品來彌補,以維護糧食安全。這在國際環境穩定的情況下,不是問題。但是,由於中國因素,比如武漢肺炎擴散世界導致的全球化洗牌、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動、中美並惡,中國糧食的國際供應鏈變得不太穩定,中國民眾對中國政府本就缺乏信任,其中包括對政府農業監管能力的嚴重不信任,也因此,政府越鼓吹中國糧食安全係數高,中國老百姓越不相信。
最後做個小結:今年世界的不穩定,無論是疫情衝擊還是地緣政治衝突,主是是中國帶來的。最後這種不穩定形成反作用力,衝擊到中國,大洪災加劇了這種衝擊力。解鈴還需繫鈴人,鑒於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龐大份額,以及中國在地緣政治中的位置與角色,無論做什麼事情,不可能在影響世界的時候,中國能夠避免反噬。中國儒家文化創始者孔子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應該成為北京約束自身的信條。
版權所有©2006,RFA。經Radio Free Asia,2025 MSt.NW,Suite 300,Washington DC 20036許可進行再版。http://www.rfa.org。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