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貴州的神秘「天書」(圖)

發表:2019-09-01 08: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深藏貴州的神秘「天書」
深藏在貴州關嶺之中有神秘的「天書」。(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紅崖古蹟,原名「紅岩碑」,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十五公里曬甲山半山。清道光《永寧州志》載:「曬甲山即紅岩後一山也,崔巍百丈……俗傳武侯南征曬甲於此」。又稱「紅岩山」。與關索嶺對峙,緊靠滇黔公路。從公路到紅岩前,約半公里。

紅崖天書

紅崖向西,如牆似屏,長五十餘米,高二十餘米,呈淺紅色。偏北平整處,有形如古文字、非鐫非刻、非陽非陰的鐵紅色神秘符號書於淺紅岩面。字不成行,排列不整齊,錯落參差,大小不一,共有十九字。大者一米見方,小者十幾釐米。若篆若隸,古樸渾厚。雖經風雨剝蝕,但其色歷久不退。

《安順府志》:「殷高宗石刻,在永寧州(按當時州治,即今關嶺自治縣永寧鎮)東五十五公里紅岩山;《永寧州續志》,諸葛碑「在紅岩曬甲山懸岩上。約二十餘字。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篆非隸,不可辨認。字若朱畫,並非鐫刻。」

據說,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永寧州官想得搨本,因字非鐫刻,無法拓取,派工匠架腳手架,用桐油石灰填糊字畫四周,成其陰文拓取。後被地方人士知曉,群起譴責,州官令人將桐油石灰剷平,致岩面鏟脫一層,字形亦有改變,失去本來面目。現存字體,與《安順府志》、《永寧州志》、《永寧州續志》等原載不同,數目亦有差異。民國《貴州通志》載字體三種,其中一種是最後的字體。

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邵元善《紅岩詩》,是最早對紅岩碑的記載。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潘祖蔭首倡研究紅崖碑。道光、咸豐年間,對紅岩碑的研究盛興。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日本學者德丸作藏和法國學者雷柏如與弗南海爾等人,均前來考證,但都未獲結果。雷柏如說:「此碑含有絕對之神秘性,誰也無法窺破其中的奧秘。」

「紅崖碑」雖然奧秘,尚未揭開它的真實面目,但年代久遠,作為文物古蹟是無疑的。考慮到既不是碑,也無斧鑿鑽刻痕跡,改稱「紅崖古蹟」。

天書藏寶說

在關嶺地區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爿羊柯部落的首領吉火,獻寶中原歸來,帶著紂王的賞賜行至紅崖山,突然發現遠處的家鄉已被外族入侵,山寨陷入一遍火海中。於是將國王賞賜的金銀埋藏,在紅崖上留下藏寶秘密後,下山投入戰鬥。

因此,本地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民謠:

紅崖對白崖,

金銀十八抬,

誰要識得破,

雷打崖去抬秤來!

民謠中紅崖,指紅崖山,白崖指境內花江峽谷的白馬崖,並傳說在壩陵河谷中有處叫雷打崖的洞中,有一桿很大的秤,誰要能識踴天書,即可獲得十八擔金銀的獎勵。這裡的十八抬並非具體的度量,而是表示很多、很多。

也有學者將天書破解為四個組成部份:

標題一字:君;

簽署二字:西王

正文十六字:忌客入門,須緘其言,啟箱白水,掏寶甲山

並將黃果樹,犀牛潭兩個地名,按同音,諧音進行順序調整安排穿插,則可解譯為西王留錁處。

此則破解十分有趣,以平西王為藏寶之人,將天下重寶秘藏白水瀑布深潭與曬甲山中,並在紅崖上留下了藏寶的秘文。

由於天書的記載早於吳三桂的時間,說明這一種說法也是可疑的。

目前關於「紅崖天書」沒有詳細的古文字資料,年代又比較久遠,所以現在的研究只能處於猜測階段。



責任編輯:亮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