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六句話 看清人生真相(圖)

發表:2018-12-30 08: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忍」是世間的美德,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怨恨敵意。
「忍」是世間的美德,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怨恨敵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六祖壇經》裡有這麼一段話:「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煩惱、壓力和苦悶,這六句話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昇華,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會。

一、心平何勞持戒

蘇東坡對佛法有很深的造詣。一天,蘇東坡詩興大發,做了首禪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東坡反復吟誦,覺得自己境界很高了,能跟佛陀一樣,達到心轉物而不為物轉的境界,於是就差人把這首詩傳給好友佛印

佛印看後,提筆在詩上批了兩個字:「放屁!」便叫人送還回去。

蘇東坡滿心期待地打開自己的大作,卻發現只有「放屁」二字,頓時火冒三丈,決定親自去跟佛印評理。於是乘船過江,到了佛印的房間,只看見門上貼張字條:「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看見此句,才恍然大悟。所謂「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真正遇到事情了,才發現自己與常人無異。我們之所以要持戒,就是因為有貪瞋癡。但是心平如鏡,心中沒有波瀾驚擾,不被妄念左右,就是心中無垢,辛辛苦苦持戒律也就變得不再重要了。

唯有心平,方能八風不動、修得一清靜之心,也才能獲得無上的智慧。但要注意的是,「何勞持戒」,並不是說不需要持戒了,而是內心平和清淨,這樣才不會犯任何戒律。

二、行直何用修禪

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持戒修禪。「行」的範疇非常廣,不僅是指身體上的行動,還包括言語、念頭等等。行為能公平正直,就是禪。

「直」,乃是道德、品行的「直」。直心正念,若能一生行為正直,沒有妄念虛偽,才能對人生有進一步的領悟。

就如永嘉禪師說的那樣,「行住坐臥皆是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一個人若是行為公平正直,才能把各種毛病一一去除。

三、恩則孝養父母

身體髮膚受之于父母,報恩是本分,更是義務。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十分孝順。早年間家中非常窮,他自己就經常去吃點野菜充饑,但是卻會去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仲由坐在厚厚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大魚大肉,他懷念雙親慨歎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

孔子讚揚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父母生養我們,是我們永世也報答不了的恩情。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生活,才能不讓父母牽掛,千萬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

四、義則上下相憐

「義」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中國儒家,都是不可缺的德行之一。

孔子曰「義者,宜也。」也就是說,行為上要正當、合時宜。其實一般人很難有機會去立驚天之功,所以這裡的「義」,更多的是強調普通人細微的所作所為,平凡的善行義舉。

如果一個人能夠遵守道德,重視自己人格和品德的修養,對上尊敬有禮,對下憐憫助人,不會見利忘義,甚至能做到捨生取義,就是「義則上下相憐」的最佳寫照了。

五、讓則尊卑和睦

人要有一顆謙讓之心,不要過分逐利爭鬥,彼此之間相互尊敬禮讓,這樣才能和睦相處。

林肯曾過說,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計較別人,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但有損自己的性情,且會失去自己的自制力。

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妨對人謙讓一點。禮讓不費什麼勁,卻常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當我們謙讓,旁人會從中看到我們的謙遜知禮,會覺得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是件愉快的事情,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默契和友誼就由此產生。

反之,在社會中,如果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這樣的人際關係,並不能實現長久的維繫。

六、忍則眾惡無喧

你若是能忍會忍,那麼人家就算有惡處,也不會經你之口宣揚出來。

《佛遺教經》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這就點出了「忍」在修行過程中的必要性。

「忍」是世間的美德,不僅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不會輕易被動搖。以能忍之心對治所忍之境,就能防止一切障礙惡業發生。

「忍」還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怨恨敵意,像是春風拂過冰封的江水般,消融人與人之間陰暗的怨恨。

如果世人心存忍讓,多一分謙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那麼這個世界就會一團和樂,這或許才是佛教「忍」與「讓」的終極意義。



責任編輯:察方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