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否有助於學生發揮個性、實現自我呢?事實表明,情況不容樂觀。在日本學校中倍受重視的所謂「偏差值」,就起著一種阻礙作用。「偏差值」是鑒別學生優劣的一種方法。以中學為例,其主要特點是將九門學科分成主副科,主科為語、數、理、英、社會五門,每門以1至5分計算,最高分為25分,最低分為5分。餘下四門為副科,每門以1.3至6.5分計分,最高分為26分,最低分為5分。因此,25+26=51分為中學的最好成績,加上3分生活態度分,畢業時,學生的評論成績,最高分可達54分,最低分則為10分。
以此為橫軸,高中升學考試的五門主科成績為縱軸,形成了二維平面上顯示的面積的正態分布。偏差值面積越大,表明該學生越有可能升入好的高中,而升入好的高中即意味著可以升入好的大學,進而進入一個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都十分有保障的企業或政府的上層機構。雖然和「一次考試定終身」相比,偏差值有其合理之處,但也具有使相當一部分學生過早退出競爭行列、自暴自棄的弊病。尤其嚴重的是,由於偏差值和大多數學生家長的期待有偏差,因而使許多學生產生一種失落感,失去學習熱情,產生一種心理變態。所以,在日本的中學生當中,自殺、欺弱、逃學,暴力事件的發生率相當高。
據文部省調查,日本小學、初中、高中的欺弱事件,1995年度達到56,601件,比前一年度增加了2.6倍。1994年11月27日,愛知縣西尾市立東部中學二年級學生大河內清輝因受欺而自殺。在他死前留下的整整四頁遺書中,透露了受欺後的心境。1995年11月27日,即整整一年以後,新瀉縣上越市立春日中學一年級學生伊籐淮又因受欺而在留下「活著真可怕,那些傢伙奪走了我的人生」的遺書後自殺。1996年1月,文部大臣奧田干生提出了對付欺弱的十項緊急對策。同年2月,文部省又設立了「欺弱問題對策本部」。但是,效果如何,以後同類事件的不斷發生即是一個證明。
1997年5月,神戶市須磨區一位年約14歲的初中一年級學生A少年,無怨無恨地將當地小學六年級學生土師淳殺死,並將其頭部割下,放在自己就讀的中學正門,引起社會極大的震驚。然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案發後,相當多的學生表示,雖然A少年殘忍的手段應該受到指責,但他受壓抑、求排泄的心理卻可以理解。由此可見,日本學生的心理偏差已達到何種程度。在圍繞這一案件而舉行的電視討論會上,許多教師也尖銳地指出,對目前日本犯罪呈無目的性和低齡化的趨勢,日本的教育制度難辭其咎。
偏差值是一種重壓,欺弱是一種排泄,問題的本質在於日本學生將能否升入一所好大學視為人生最終的奮鬥目標,一旦達不到,或無望達到這一目標,便必然走向反面。因此,不光是小學和中學,大學裡的問題同樣嚴重。當今日本的大學被稱為「休閑地」,大學生不努力學習已成普遍現象。
最近《產經新聞》對大學生做過如是評價:「學生中80%至90%的人是沒有任何意欲和知性的蠢豬般的傢伙。」雖用詞刻薄,卻發人深省。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是學生本身的責任嗎?當然不是。正如岩井忠諺所指出的:「在盡量使高中生畢業進入大學這種願望背後,是偏重學歷甚於能力和實際的日本社會結構。學歷條件不必要的強調,大眾傳媒關於入學考試的過程報導,使既無遺產又無裙帶關係的家長堅定不移地深信,學歷是能夠給予子女通往幸福之路的唯一護照。」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脫離整個社會現實而談論教育改革,是毫無意義的。明治、戰後的教育改革是隨著社會整體的變革而推進的,因此,當今教育改革的曙光也只有在整個社會的變革中才會映現。
来源:日本新華僑報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