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講究能彈奏

發表:2010-04-05 00:0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琴歷史悠久。它能夠完美地把操琴者的心胸與情懷,通過琴音彈奏出來。古琴以淡靜、虛靜、幽靜的靜態美為主。古琴入靜,清心、陶醉,有餘音繞樑的感覺。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琴棋書畫琴為首。古琴雖然有共鳴箱,但琴音可以在任意音位按動,發音是以琴弦震動入木,再由木散發出來的深層韻味,古潤淡靜。沉穩內斂的古琴,「琴音繞樑,經久不散」。

古琴文化內涵深厚,無論是在琴曲、琴譜、琴派及與文學領域緊密結合方面都雅量致高。後世用「清、微、淡、遠」來形容古琴的藝術特色。古琴由狹長條的一塊桐木面板(也有用其他木材的)和一塊梓木底板(也有用其他硬質木材的)膠合而成,外表髹漆。琴寬的一端為頭部,下面有7個可以調音的小軸,叫做「軫」,琴面外側嵌有13個小圓形的標誌,叫做「徽」,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標誌。琴面系弦7根,外側至內側由粗至細,橫置於琴桌上演奏。古琴的有效振動弦長超出一般樂器的弦長,振幅寬大,音質低沉渾厚,幽靜古樸;古琴的琴面即指板,無品無柱,出音孔開於底板,向下傳音;琴上存有100多個實用的泛音,堪稱樂器之最。

古往今來,令人心蕩神迷的音樂故事都與古琴有關,如文姬歸漢(琴曲《胡笳十八拍》)、昭君和親(琴曲《秋塞吟》)、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琴曲《高山流水》)、司馬相如寄琴心(琴曲《鳳求凰》)等。古琴曲《陽關三疊》描寫送別離情,音樂的節奏層層緊扣,一段比一段意境深長。《陽關三疊》用王維的一首送別詩配上去,天衣無縫,所以得以廣泛流傳。

古琴不像一般的文物,它要有好的音韻,能真的彈奏,又要保持它的原貌。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活的藝術,在造型髹漆、製作工藝上都非常考究。所以在古樂器收藏中,古琴極為重要。古琴音韻高雅,是古代文人修身養性的工具,歷代文人都很重視研習古琴技藝。1937年出版的古琴權威著作《今虞琴刊》中將南京劉少椿先生收藏的「虎嘯」、「龍吟」、「蕉葉」、「宣和」四琴譽為中國當世名琴,今天只有「龍吟」保存下來。就目前所知和公認的唐代古琴在世界範圍內大約也不超過30張。

来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