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孔子》的上演,網上關於孔子的話題又有所升溫。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有官方媒體「影評人」曾在事先觀看了《孔子》之後表示,「這是一部綜合體現儒教思想精髓的藝術作品,它的誕生將是國產史詩巨著影片的一個里程碑」。由於美國科幻大片《阿凡達》確定於1月初在國內上演,一些小成本的國產影片紛紛避讓,主動退出了這個檔期,但原定於1月29號上演的《孔子》,卻將檔期提前到了1月22號,並宣稱要代表國產電影正面迎擊《阿凡達》。那麼,結果又怎麼樣呢?有數據顯示,《孔子》首映日,全國14個城市的門票收入僅為800萬元人民幣,平均每個拷貝收入3200元;而此前《阿凡達》首映日的門票則達到3500萬元,平均每個拷貝的收入為3.5萬元。
據《蘋果日報》的綜合報導,山東是孔子的故鄉,當地政府將該片的推廣視為一項政治任務,下令各地機關、中小學校以及企業工會都要「組織觀看」,因此,山東省的上座率一枝獨秀,達到了67%;與此相比,《孔子》在其他省市的上座率則是慘不忍睹。例如,上海的首映才賣出去幾百張票;在四川成都更有民眾反映,他上午去萬達影城看《孔子》,結果「全場只有我和老婆兩個人」,看完電影,他又忍不住抱怨道,「這是什麼爛片啊,簡直是在污辱先人」!鑒於《孔子》不盡如人意的票房情況,中影公司決定,全國那些無3D影院的城市,可以繼續上映此前被叫停的普通版《阿凡達》,以帶旺人氣。於是,廣東潮州市大地數字影院便以「搭售」的方式進行推銷:凡買兩張3D《阿凡達》門票者,奉送一張《孔子》門票;也有城市的影院面對《阿凡達》一票難求的情況,宣告凡購買《孔子》門票者,可優先預訂等量的3D版《阿凡達》的門票。綜上所述,有記者瞭解到,業界似乎已對影片《孔子》的票房躥紅期望不大,甚至有業內人士表示,考慮到《孔子》的製作成本就高達一個多億,如果在這次與《阿凡達》的較量中,能夠收回本錢,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與此同時,針對影片《孔子》上演在國內掀起的新一輪「孔子熱」,有評論寫道,中國人愛發燒、倒也不新鮮,發燒時說些糊塗話也在情理之中;但總是發燒,燒得又不理智,真人成幻影,假人當真人,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如今,把歷史上的孔子和電影《孔子》混為一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選網上作者木然的文章接著說,要知道,此《孔子》非彼孔子也。真實的孔子已經離我們遠去,而在影片《孔子》中,他的思想卻被時代和權力敲打得七零八碎。他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經過權力者的同意和許可,當局不讓說的,影片中一句都沒有。
文章回顧說,想當年,在郭沫若的那本「十批判書」裡,有一批就是批秦始皇的,罵秦焚書坑儒;就是這一罵,後來卻受到毛澤東的批評。1973年,毛在給郭的一首詩中寫道:「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雖死秦猶在,十批不是好文章;百代都行秦王政,孔學名高實枇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毛澤東這麼一說,搞的郭沫若迅速轉向,由尊孔轉為反孔,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很不光彩的笑柄。這也難怪,在毛澤東那個時代,為了生存,犧牲一個孔子,犧牲一個學術思想來保全自己的性命,還是值得的。眾所周知,「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存邏輯從來都是專制統治下的首要人權。
木然的文章分析認為,任何思想只要和權力相結合,思想就會失去其獨特的光彩和精神魅力,而成為權力的奴僕和工具。孔子原本是一個思想家,一旦和權力相結合也就玩起了72變,權力是什麼,孔子就是什麼。這就如同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一樣,他的思想只要和權力相結合,就變成了一副萬能膏藥,恨不得一貼就能包治百病。文章強調說,權力永遠都是思想的天敵。馬克思當年選擇英國這個憲政國家,而不是其它的專制國家來作學問,才使其思想得以流傳和發揚光大。如果是在一個專制國家,馬克思的思想即使產生了也很難傳播開來。不過,孔子就沒這麼幸運了。他的思想產生於亂世,又一直被專制者所利用,成了極權專制體制的工具和玩偶,用之即為孔聖人,棄之則如秕糠。毫無疑問,這是孔子的不幸,也是民族的不幸。
来源:RFI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