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江西何以成為中日必爭之要地

發表:2010-01-18 23: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江西是帝國主義入侵較早的內陸省份之一,但它卻不像上海、漢口那樣,在客觀上從帝國主義國家對華投資開辦近代企業中「獲得好處」。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又由於國民黨軍隊對工農紅軍進行大規模「圍剿」,使得江西成為內戰的主戰場,經濟發展再次成為泡影。截至抗戰前,江西各主要經濟指標均落後於周邊省份。

江西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抗戰時期戰事卻非常頻繁。縱觀江西境內中日交戰,先後爆發有馬當之戰、德安戰役、南昌會戰、贛北戰役、上高會戰、(浙贛)贛東會戰、湘粵贛邊區阻擊戰、贛江追擊戰等重大戰役;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正面戰場共有18次大的交鋒,而江西境內就有南昌、上高、贛東(浙贛)3次大會戰。該省境內之所以戰事頻發,大戰接踵而至,就在於中日雙方皆意識到其所具有的特殊戰略地位。

寧、滬淪陷後,武漢戰略地位凸顯,作為其外圍屏障,贛北成為長江防線的重要堡壘

1937年11月12日,松滬戰役結束,日軍在佔領中國最大的經濟、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後,隨即殺向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12月13日,南京淪陷。當時國民政府的軍政、外交、內政、交通、經濟等各部及軍事委員會已設於武漢,武漢成為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日方認為:只要攻佔漢口、廣州,就可以統治中國,攻佔漢口可早日結束戰爭。蔣介石認為:自從上海、南京失守,我們唯一的政治、外交、經濟的中心應在武漢,武漢決不容再失。我們要維持國家的命脈就一定要死守武漢,鞏固武漢。中日雙方這種對武漢戰略地位的高度認同,使得武漢會戰不可避免。

1937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了《第三期作戰計畫》,確定了以確保武漢為核心,持久抗戰,爭取最後勝利之目的的「持久戰」、「消耗戰」方針,以粉碎日軍的「速戰速決」的計畫。其總體戰略方針,是通過將主力軍置於武漢外圍,爭取行動上的進退自由來達到目的。

國民政府將主力軍置於武漢外圍,主要出於如下考慮:首先江西北部地處武漢外圍,該地區村落密集,工農業發達,交通便利,是戰時軍隊補給的良好基地,聞名全國的鄱陽湖平原(贛北平原),即位於此;其次該地區居於武漢戰區腹地,江河、圩堤交織,既可屯兵儲物,機動兵力,又可封鎖長江,堵截敵人沿江西進,因而能成為武漢的自然屏障。扼守此地,即可大量消耗日軍,保衛武漢。

1938年6月下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下達作戰指導方針,指出:國軍主力集中武漢外圍,利用鄱陽湖、大別山地障及長江兩岸丘陵、湖沼,施行戰略持久戰。並要另以有力一部,支援馬當、湖口要塞,迫使敵人在鄱陽湖以東展開,阻止敵人向九江集中。

1938年6月24日,日軍向馬當發起攻擊。自此,中日雙方在贛北正式交火。日軍在贛北共投入4個師團和1個旅團,另有80多艘艦艇,數十架飛機和海軍陸戰隊,由華中派遣軍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中方共投入10多個軍又3個師及炮兵部隊,由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薛岳指揮。昔日平靜的贛北平原,變得槍炮轟鳴,殺聲震天。

贛北開戰以來,中國軍隊先後在獅子山、沙河、馬鞍山、岷山、馬回嶺、隘口等地重創日軍。尤其是德安萬家嶺一役,殲敵萬餘人,對延緩日軍打開進攻武漢通道,牽制日軍兵力起了重要作用,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士氣。新四軍軍長葉挺發來賀電:「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哀嘆:第一O六師團蒙受弱兵的污名,成了日本第一的軟弱師團。

進入相持階段,長沙成為中日對峙新焦點,贛北因毗鄰長沙而成為會戰的主戰場

1938年9月7日,日軍大本營在御前會議上作出進攻華南的決定。10月12日,華南戰爭爆發。21日,廣州失陷。這使得中國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輸入線,給持久抗戰造成了新的困難。但日本「速戰速決」一舉摧毀中國抵抗力量的企圖也化為泡影,且自身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也達到空前程度,被迫轉入長期持久的局面,從此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湖南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糧食、兵員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應地,其省會長沙更是華中戰略重鎮。武漢、廣州失陷後,長沙因是西南前哨,又地處粵漢鐵路要衝,成為屏障中國戰略大後方大西南的門戶,其戰略地位上升到特別突出的位置,成為中日對峙的新焦點。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即設於此,可見中方重視的程度。但長沙地區的地勢不利於防禦作戰,故與之相鄰的贛北就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重點,成為會戰的主戰場。

1939年9月12日,日本大本營在南京成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以西尾壽造為總司令官,阪垣征四郎為總參謀長,統一指揮華北、華中、華南日軍。為配合汪偽政權對湖南地區資源的掠奪,9月14日,日軍對贛北發起猛烈攻擊,贛北戰役爆發。以此為標誌,揭開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序幕。日軍此戰意欲在最短時間內,捕捉第九戰區主力部隊,將其殲滅於湘贛北部平江及修水周圍地區,企圖集中打擊第九戰區主力,並在戰略上實施日本政府以打誘降的計畫,以此挫敗中國軍隊的抗日意志而迫使國民政府屈服。在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日軍第十一集團軍集中第六、第三十三、第一O一、第一O六師團及3個旅團約10萬兵力投入作戰。僅贛北戰場就有一O六師團全部、一O一師團的一O二旅團之一O三、一五七兩個聯隊及一O一聯隊、騎兵聯隊各一部,飛機20餘架、戰車30餘輛,裝甲汽車40餘輛、大炮50餘門,總兵力計4萬人。

中國軍方早就判斷出日軍必將向贛北發起攻擊。為打破日軍戰略企圖,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嚴整戰備,加緊部署,在贛北戰場共投入12個整師及6門重炮,並確定了守衛贛北的基本方針。中國軍方改變以前層層設防、逐次與日軍進行陣地防禦戰的呆板挨打戰術,轉為只以部分部隊堅守正面既設陣地,主力轉移至敵人側翼,以伏擊、側擊、尾擊等各種手段逐次消耗敵人兵力,待敵進入預定決戰區域,集中使用絕對優勢兵力,將敵一舉圍殲。

贛北戰役,因我軍各部密切配合,協同作戰,日軍非但未能殲滅第九戰區主力部隊,挫敗中國軍隊抗戰意志,而且損失慘重,傷亡達2萬餘人。贛北一役,是長沙會戰獲勝的關鍵,且有力地支持了桂、浙、閩地區的抗戰,對全國軍民的抗戰起了重要的穩定作用。

作為後方三大產糧省之一,大量供應軍民糧食,江西成為東南戰場抗戰的堅強支柱

抗戰時期江西有78個縣市遭日軍嚴重燒殺淫掠,42個縣市遭日軍嚴重騷擾破壞,24個縣市城區幾成焦土,14個縣市被日軍長期佔領。由於日軍不斷入侵,全省可供耕地日益縮小,但因農民辛勤勞動,精心耕作,提高了糧棉等農作物的產量,使江西成為當時全國後方三大產糧省之一,有力地支持了東南戰場的抗戰。

糧食是兵民之本。為穩定和增加糧食的產量,支持東南戰場抗戰,國民黨江西省政府打破陳規,在植物生產、動物繁殖、農業經營等方面採取各種措施,取得積極效果。他們積極開展水稻品種檢定工作,督促農民淘汰混雜劣種,選育優良品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此項措施,每年增產稻穀15億斤。與此同時,面對耕地日益縮小的不利局面,當局鼓勵各地民眾從事開墾荒地事業。從1939年12月至1940年底,江西省先後頒布實施了「非常時期墾殖事業推進辦法」和「各縣辦理墾殖事業獎勵辦法」,並收選難民1.32萬餘人參加墾殖工作,累計開墾荒地5.17余萬畝。據1942年統計,共收稻穀800萬斤、雜糧100餘萬斤及其它作物16萬斤。

由於當局措施得力,更因全省人民的辛勤耕作,江公曆年徵得的糧食數目均很可觀。與戰前豐年相比,輸出額超出甚多,保證了戰時糧食的供輸。除第三、第九戰區駐贛20餘萬部隊外,第三戰區駐浙東、浙西及皖南部隊,第七戰區廣東東江、北江駐軍及第九戰區湘東、湘北駐軍,均曾靠江西大量供糧。其中,以第三戰區數量最大,第九、第七戰區次之。3個戰區對江西的軍糧供應評價甚高。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總結上高會戰勝利原因時指出,糧食等補給「復極圓滿,使部隊得專心作戰,此於會戰勝利,亦有功也」。

戰時贛糧除保證戰區軍糧供應外,還大量接濟鄰省。據統計,從1938年10月至1941年上半年,江西就供應第三、第九戰區軍糧6900萬斤,運濟鄰省浙江、廣東、福建、湖南和安徽民糧、軍糧4700多萬斤。從1941年起,在國民政府征實徵糧的19個省中,江公曆年徵收的糧食平均佔全國的12%。因此有人預言,如果「失掉江西,便沒有法子來支撐江南的戰局」,國民黨江西省主席熊式輝曾把江西比喻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要塞凡爾登:「就糧食一項說,實負有支持東南整個抗戰局面的最大責任」和「使命」。

東南沿海各工業城市大中型企業因內遷而停產,該戰場所需的工礦物資主要由江西承擔

戰時江西多數產業處於停滯和萎縮狀態,但工業建設的發展卻遇到一次特殊的機遇。在很短的時間內,它完成了工業的初步建設,有規模的工廠最高曾達到一百餘家。在落後的江西,能達到這樣的成績,實在是很了不起。

戰時包括上海在內的東南沿海各工業城市的大中型企業因內遷而停產,東南戰場抗戰所需的工礦物資就轉而由江西承擔,這就迫使江西大力發展本省的工礦企業。同時因海口被封鎖,外貨不能進入江西,給江西經濟的發展騰出了市場。

為了堅持長期抗戰,保證軍需民用的供應,江西的有識之士緊緊抓住特殊機遇,在很短的時間內建起了一大批工礦企業。設於吉安天河的江西煉鐵廠,日產翻砂鐵10多噸,年產7200噸,為西南各省的重要基本工業。設於泰和的江西機器廠和江西車船廠,設備完善,動力機及工作母機就有40餘部,經營各項機器的製造與修復業務,保證了東南戰場我軍的武器供應及修繕。戰時,雖然四川、雲南等省均有水泥製造廠,但由於運輸困難,供給非常不便,故江西的水泥供應成為戰時大戶。經濟部工商調整處和中華水泥廠合資在江西省天河設立水泥廠,因原料豐富,可以自己生產,戰時東南戰場的國防工事建設所需的基本原料主要由江西供給。贛南大余的硫酸廠,所有設備均自行設計製造,年產硫酸40噸,後因東南各省急需,進行超額生產,所生產的各項物資均能滿足軍民所需,極大地支持了東南戰場乃至全國的持久抗戰。

江西省的煉鐵、採礦、製造酸鹼等近代化重工業,也完成了初步建設。1938年至1940年,新建工廠34家。到1940年底,就有工廠111家,總資本8711420元,在工廠數量、工廠類型等方面都超過戰前水平。在戰時環境下,江西工礦企業積極發展,在國內已佔相當地位,使戰時江西除完成物資自給自足之外,還能供應東南戰場及西南各省需要,有力支持了東南戰場的抗戰,成為東南戰場堅持持久抗戰的堅強支柱。

自1938年上海、南京、武漢相繼淪陷後,東南各省和西南大後方的交通大都經過安徽、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到達四川,守住江西,就保持了東南與大後方的聯繫。鑒於其在抗戰中重要的戰略地位,江西成為中日雙方必爭的要地,一直戰事不斷,是第三戰區、第九戰區正面戰場的主要戰場之一。抗戰初期,贛北戰場的作戰滯緩了日軍對武漢和長沙的進攻,是武漢、長沙會戰中較有成績的外圍戰。進入相持階段,江西戰場局勢相對穩定,全境始終沒有淪陷。基本上守住了境內相對穩定的對日作戰線、相持線,作為東南戰場連接西南大後方的紐帶與通道和西南大後方的前沿與東南戰場的後方,對支持全國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看中國網站 禁止建立鏡像網站 。

来源:轉貼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