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帝國三十年(圖)

作者:阮銘 發表:2009-08-11 21: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鄧小平上美國時代週刊

對鄧帝國未來的"政治交代"

毛澤東傳世的,只有一部四卷本《毛澤東選集》,收集的是他在一九四九年建國前的著作。毛去世後,華國鋒一度宣布將出版《毛澤東全集》;但只出過一本《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很快停止發行,再無下文。當時對《毛選》出版有一場爭論:康生、李鑫主張按原著本來面目出版,胡喬木、鄧力群主張按現實需要對原文作修正。後來胡喬木按照鄧小平"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體系"的指示,創造出一個辦法:凡毛澤東原著中不符合"完整、準確"標準的,就從"毛澤東思想體系"中剔出來;凡中央領導集體(如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思想中符合"完整、準確"標準的,可放進"毛澤東思想體系"。因為"毛澤東思想體系",是胡喬木所謂"集體智慧的結晶"。至於從"毛澤東思想體系"中剔出來的毛澤東著作,則叫作"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以區別於"完整、準確"的"毛澤東思想體系"。那末,由誰來決定"完整、準確"的標準呢?當然是胡喬木、鄧力群,或者鄧小平自己了。

胡喬木的這個偉大發明,經鄧小平肯定,作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論斷"毛澤東思想體系"與"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準繩。但《決議》好寫,以此標準來編毛的遺著,卻直到胡喬木去世也未編出。中央文獻出版社"內部發行"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十三卷,收入的是些殘章斷簡,唯獨不見毛澤東在關鍵時刻的關鍵言論。

鑒於毛澤東的教訓,鄧小平晚年甚為關注自己的"理論遺產"。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後,鄧小平已很少過問日常政務,把注意力集中於出版自己的論著,特別是編輯出版《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八日,鄧小平辦公室通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同意編輯出版《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鄧小平親自點名:鄭必堅、龔育之、逄先知三人為主編。

一九九三年五月四日,編輯組報送《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一批文稿。鄧小平開始逐篇審閱,並向編輯組下達指示:"內容不少,可以編一本好書出來,但要加工,仔細推敲。現在有些東西沒有理清楚,看起來費勁,文字上要下工夫。不成熟的東西,連貫得不好的東西,解釋得不清楚的東西,寧可不要。"

七月七日,鄧小平審閱文稿時再度下指示:"這本書有針對性,教育人民,現在正用得著。不管對現在還是對未來,我講的東西都不是從小角度講的,而是從大局講的。希望編輯人員要加加班,速度快點,爭取早點出。"

八月十七日,審閱完一批文稿時又說:"這是一本比較好的書,沒有空話,要快出。"

八月二十四日,審閱文稿時指示:"文選印成清樣後,發一、二十位同志看看,請他們提意見。實際上,這是個政治交代的東西。"

九月三日,審閱完最後一批文稿後說:"大功告成"!

《鄧小平選集》第三卷,選編的是鄧小平一九八二年九月至一九九二年二月的言論,也就是鄧小平一生活動中關鍵十年(七十八歲至八十八歲)的代表作。一九九二年以後,鄧小平又生活了五年,但他已無言,表示他"不管對現在還是對未來"的話,在這本第三卷中已經講完,這本第三卷已經完成了他的"政治交代"。

鄧文章中兩種矛盾的思路

只要把第三卷和第二卷作點比較,就可以明白為什麼鄧小平獨鍾第三卷了。現在以第二卷中四篇主要講話為例,略作說明:

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急就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二、 全國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九七九年三月三十日)

三、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講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九八○年八月十八日)

四、 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這四篇文章的兩種思路,幾乎可以視為出自兩個鄧小平。第一篇和第三篇是接近民主改革派的思路,第二篇和第四篇幾乎是"全面專政"派的思路。可見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八○年這兩年,鄧小平還沒有完全把握住自己的思維方向,容易受到外界(包括人和事)的影響。

第一篇我們已經知道,是受當時中央工作會議上以胡耀邦為代表的民主改革派和會外民主牆上社會輿論的影響。使鄧小平一時傾向於自由民主價值,拋棄胡喬木為他起草的稿子,另擬出這篇"解放思想"的急就章。但僅僅三個多月後,經歷訪問美國和對越南的那場打得很不漂亮的仗,再加上民主牆出現矛頭指向自己的大字報,鄧小平回到了他原來拋棄的思路,請胡喬木替他起草了那篇殺氣騰騰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說:

──"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革命,不可能有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建設。列寧說:‘無產階級專政是對舊社會的勢力和傳統進行的頑強鬥爭,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軍事的和經濟的,教育的和行政的鬥爭。沒有鐵一般的和在鬥爭中鍛練出來的黨,沒有本階級全體忠實的人所信賴的黨,沒有善於考察群眾情緒和影響群眾情緒的黨,要順利地進行這種鬥爭是不可能的。'列寧所說的這個真理,現在仍然有效。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大量實踐所證明了的客觀真理。"

請看,把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鬥爭擴展到"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軍事的和經濟的,教育的和行政的鬥爭",難道不是回到毛澤東"文革"時代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論了嗎?

第三篇我們也知道,是當時接受李維漢建議,放棄"興無滅資",提出從肅清封建主義影響角度改革政治制度。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之後,反對派陳雲、胡喬木利用波蘭事件抵制,並在三個多月後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政治上反自由化、經濟上"抑需求、舍發展、緩改革"的調整方針。鄧小平讓鄧力群為他起草了那第四篇在政治、經濟兩條戰線全面退卻的講話。十幾年後鄧力群還得意洋洋地表功:"這個講話,是鄧小平、陳雲合作最明顯、最確定的一個標誌,鄧小平對陳雲提出的方針給予全力支持"。但鄧小平不久後就後悔,表示"那次會議讓步太多了"。此後鄧小平只在反自由化、廢黜胡耀邦、趙紫陽時,與陳雲有"明顯、確定"的合作。至於經濟領域,鄧不再讓步了。

鄧小平帝國的政治綱領

經過鄧小平親自逐篇審訂的第三卷,已沒有第二卷中這類前後不一致甚至衝突的問題了。鄧小平所說"從大局講的","對未來是個政治交代的東西",可大致概括如下: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兩手硬"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變"。

──"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在自由化問題上不能讓"。

──"依靠無產階級專政保衛社會主義","用專政手段鞏固政權"。

──"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提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搬用資產階級民主,不能搞三權鼎立那一套"。

──"防止和平演變"。"西方國家在打一場無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要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三代核心"論。

──"警惕右,主要防止‘左'"。"自由化、動亂是右,認為和平演變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是‘左'"。

這八條,可以說是鄧小平帝國的綱領。鄧小平曾經在會見尼克森等外國人時反覆強調:"不管我在不在,由我主持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絕對不會改變,我相信我的同事們會這樣做。"

鄧小平去世已十二年,確如他所言,從江澤民到胡錦濤,鄧小平的路線、政策、方針都沒有變。今天的中國,依然是沒有鄧小平的鄧小平帝國。

在八條中,鄧小平前後變化最大的,是政治改革這一條,今天在中國爭議最大的也是這一條,因此有必要作點補充。

第二卷中,鄧小平提出政治改革的目的是:"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

鄧小平還曾提出:"需要認真調查研究,比較各國的經驗,集思廣益,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鄧小平在第三卷中大談政治改革時,這些思想不見了。他完全改變了自己過去對政治改革的看法。鄧小平說:

──"我們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而調動人民積極性的最中心環節,還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的內容,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於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第二個內容是權力要下放,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同時地方各級也都有一個權力下放問題。第三個內容是精簡機構,這和權力下放有關。"

──"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過去我們那種領導體制也有一些好處,決定問題快。如果過分強調搞互相制約的體制,可能也有問題。我經常批評美國當權者,說他們實際上有三個政府。這種辦法我們不能用。"

這種鄧小平式"政治改革",其內容只限於"黨政分開"、"權力下放"、"精簡機構"等行政改革的範圍;而所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下的社會主義民主",實際是從根本上取消民主。

鄧思想變化的歷史根源

鄧小平這一變化絕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

國共十年內戰時期,鄧小平是毛派("鄧、毛、謝、古"指鄧小平、毛澤覃、謝維駿、古柏),在共產國際路線統治時期算右派。一九五六年鄧小平進入中共領導核心,在八大當選總書記、政治局常委。毛、劉、周、朱、陳、鄧,他雖排在最後,但深得毛澤東倚重。國內、國際大事,毛均委以重任。一九五七年反右派鬥爭,鄧小平在第一線主持。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毛澤東宣布自己是"主帥"。鄧小平是"副帥"。(那時黨內有議論:"置劉、周於何地"?)中蘇論戰,毛指是鄧小平挂帥同赫魯曉夫辯論;並由鄧主持撰寫九篇反修文章(《一評》至《九評蘇共公開信》)。

那時鄧小平是左派,反右派時他比毛澤東更左,"興無滅資"也是鄧小平率先提出。一九六二年鄧小平雖講過"黃貓,黑貓",主張包產到戶合法化。但當天(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晚上聽了毛澤東的意見後立即自行修正。

鄧小平與毛澤東的主要分歧在"文革"。毛澤東視"文革"為一生兩件大事之一,是他的重要"遺產"。鄧小平主張"全盤否定文化大革命"。鄧小平對"文革"還有其獨特看法,認為"文革"就是"大民主"就是"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第三卷中,凡談到反自由化、反"兩方民主"時,鄧小平必會拿出"文革"相提並論。他從"全盤否定文革"導致全盤否定民主。

現在有人惋惜"鄧胡趙三駕馬車"、"十年改革黃金期"的消逝,認為鄧小平聽信左派謊報軍情,把學生的民主要求誤判為"動亂",造成"六四"屠殺的悲劇。

這顯然是低估了鄧小平。讀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就明白,鄧小平廢黜胡、趙和鎮壓學運,是他對付國際民主浪潮"大氣候"(他叫"和平演變")和國內民主浪潮"小氣候"(他叫"自由化"、"動亂")的大戰略。事後不但毫無悔意或檢討,而且一再重申他的"判斷是準確的","平息暴亂""實在是好事情", "一個很大的勝利";"你鬧資產階級自由化,用資產階級人權、民主那一套來搞動亂,我就堅決制止"!

"鄧胡趙三駕馬車",不過是鄧小平利用胡、趙,制衡陳雲集團的權宜之計。照鄧小平自己的說法,"當時只能作出那樣的選擇。"

鄧需要的是另一個"華國鋒"

對胡耀邦,鄧小平已經同胡啟立打過招呼,指稱"胡耀那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上表現軟弱,作為黨的總書記是根本性的缺點";也就是對胡耀邦政治上失去信任之後,仍要胡耀邦主持起草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因為那時只有被認為"不懂經濟"的胡耀邦的新經濟思維,才能克服被認為"最懂經濟"的陳雲的舊經濟思維。

對趙紫陽也一樣,胡耀邦下臺前,鄧小平已經同鄧力群議論過"趙紫陽熱衷於移植西方資本主義那一套"。但胡耀邦下臺後,鄧小平還需要趙紫陽來抵制陳雲、姚依林、鄧力群們把反自由化和反和平演變反進經濟領域。這就叫做"天坍下來胡、趙頂著"。

"六四"槍響,大局既定,天坍不下來了。胡、趙的利用價值已經用完,鄧小平就把"天下"交給"第三代核心"江澤民了。

難道不是嗎?假如鄧小平真心幫助、支持胡、趙,怎麼還要用胡喬木、鄧力群去監察,聽他們對胡、趙的"小報告"?對胡、趙的"小報告"?何況他明知胡喬木、鄧力群在把他往"左"邊拉。

鄧小平對江澤民則完全不同。江澤民執政頭三年(一九八九─一九九一),放棄改革,同鄧力群一起搞"以反和平演變為中心",受到許多人包括楊尚昆、楊白冰兄弟的抵制。一九九二年鄧小平舉家南巡,楊尚昆"保駕護航"。結果鄧小平反而撤"楊家將"的職,幫江澤民掃除獨掌軍權的障礙;還委婉地提醒江"同鄧力群保持距離"。

奇怪嗎?從個人的領袖素質來說,江澤民根本無法同胡耀邦或趙紫陽相比,怎麼鄧小平從來沒有思考過讓胡、趙兩人中任何一人當"第三代核心",而只讓他們當"實際上第二代核心"的工具使用呢?

原因很簡單,鄧小平只是在開創改革大業時,才需要胡耀邦、趙紫陽這樣有新思維的開創型人才。等到天下大定,鄧小平擔心的正是開創型新領袖的新思維,會改變他鄧小平帝國的舊路線,特別是他"絕不能讓"的政治思想領域。他需要的正是另一個"華國鋒",遵循他鄧小平的"凡是"永遠不變。但鑒於毛澤東的歷史教訓,他必須替這另一個"華國鋒"除掉周圍可能存在的另一個"鄧小平"。那就是鄧小平同他最密切的戰友楊尚昆為什麼必須分手。

看得準,動作快,下手狠。這是鄧小平勝過毛澤東的地方,也是鄧小平帝國得以延續至今的秘密。

二○○九年六月十五日

臺灣淡水紅樹林


来源:爭鳴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