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人麥克哈特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位列第七,排在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
在紙張出現以前,人類曾使用石頭、樹葉、樹皮、獸皮、獸骨、紡織品等書寫,有的來源有限,有的笨重,有的昂貴,有的不易存放,均非理想的材料。為因應時代的需要,造紙術於焉產生,為文明進步帶來的種種便利,而這大多歸功於古代著名的造紙技術專家-蔡倫。
蔡倫,東漢湖南耒陽人。15歲就進宮當太監的蔡倫,聰明好學,為人機敏,做事盡心竭力,先後服侍過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和安帝五位皇帝,受到幾位皇帝與皇后的恩寵和重用。在宮廷四十餘年中,蔡倫被擢升為職位較高的中常侍、尚方令,並被封侯。
在擔任中常侍期間,蔡倫曾為糾正皇帝的過錯,不惜冒著丟官的危險,數次正言直諫。而擔任尚方令時,蔡倫主管御用刀劍及諸器物。因職務之便,蔡倫對技術產生了興趣。每逢休假,他不是閉門思索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外出親至現場考察技術。就這樣,蔡倫很快就從一個技術門外漢,變成了一個諳熟各項製造技術的專家。他監製出的寶劍和器物件件精工堅巧,被後世的人們所效法。
東漢以前的典籍,都是用簡牘或縑帛作書寫材料,由於笨重加上昂貴,讀書人深感不便。當時民間已有一些麻紙在流傳,但由於造紙術尚停留在初創階段,工藝不成熟,產量非常低,紙還是個稀罕物。
於是,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將之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加上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乾,這樣就變成適於書寫的植物纖維紙。
蔡倫將他製造的紙敬獻給皇帝。皇帝便詔令天下使用。自此以後,蔡倫的造紙方法也隨之傳遍各地。元初元年(114年),蔡倫被封為龍亭侯,民間便把他創造的紙稱為 「蔡侯紙」。
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書是用造價昂貴的羊皮紙或牛皮紙製成的,據說中世紀的歐洲,抄錄一部《聖經》要用三百多張羊皮。有學者認為:在很長時間內,中國文明之所以遠遠超過西方,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發明瞭造紙術,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在美國人麥克哈特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位列第七,排在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蔡倫的造紙技術是一項劃時代的創新,它大大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對人類的文明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