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紙揭開京城地價暴漲50多倍的秘密

發表:2007-06-14 20: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則某公司競拍土地的報導,一份征地協議書,這兩張紙揭示出京城地價暴漲50多倍的驚人事實,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轉讓土地的巨大「收益」並沒有讓承包這塊土地的村民感到高興——他們沒有從近乎天文數字的差價中得到好處,巨額收益似乎和他們無關。而伴隨著征地和拆遷的進行,村民們發現,失去土地後的生活比以前「差得多」。
  
村民秦寶林家被拆遷後,一家三口租住在一間狹小的平房內。失去了田地,他們一家感覺心裏沒底。村民說,這裡曾經長滿了綠油油的莊稼,現在卻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

一則報導,一紙協議,這兩張紙所揭示的巨大地價差額讓村民們感到很吃驚。

豐臺科技園的總部基地「招商中心」四個字大得驚人,似乎在告訴每一個人,這裡是一個新區,虛席以待投資客。它確實很新,在一塊塊空曠的土地上,工人們剛剛啟動了摩天大樓的建設。
  
村民張秀華所站的地方,離招商中心大樓只有20多米,工人們就在她身邊施工。「我家原來的菜地就在這裡,大棚被推時,裡面種的都是芹菜,一大片。」南四環主路上震天的車流聲,幾乎可以壓住張秀華的聲音,招商大樓離南四環主路約100米。這裡,被張秀華和她的同村村民認為是「絕對的鬧市區」。
  
但就是這個被認為是寸土寸金的「鬧市區」,大片良田沃土卻被「賤賣」,由此引發的不滿,數年來在張秀華所在的六圈村難以平息。

事件原委征地117元/m2轉手拍到6750元
  
上週,豐臺區六圈村村民周鐵柱(化名)等三人將一堆材料送達華夏時報。材料說,當地政府以建設豐臺科技園為由,近年從六圈村「掠走」大片土地,而給六圈村的補償極其可憐,「近乎零成本」。
  
為核實有關情況,華夏時報記者多次赴六圈村求證。多位村民表示,這些情況在當地家喻戶曉,絕對是事實,村民普遍情緒很大。
  
南四環征地每平米117元
  
村民白先生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六圈村被規劃為豐臺區科技園範圍後,因建設需要,當地政府出面為科技園徵用該村土地。
  
《華夏時報》記者從有關渠道拿到了一份在2001年簽訂的徵用土地協議。協議顯示,征地單位豐臺科技園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豐科建公司),一次就從六圈村拿走面積為2341畝的土地,其中包括654畝菜地和103畝苗圃。協議明確記載著這次征地的補償數值:土地補償按前三年平均每畝年產值11000元的「6.36-8.18倍」計算,即每畝7萬-9萬元。而「生活安置費」一欄被劃槓,即沒有安置補助費。
  
周鐵柱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從有關渠道得到的數字是,平均每畝大概是7.8萬元的補償。「這個價格太低了,折算後每平方米才117元,簡直是白給。」
  
村民田俊聲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青苗補償費等。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至10倍。安置補助費則是平均年產值的4至6倍。「土地補償費幾乎是按最低標準給的,安置費竟然沒有。」田俊聲稱很多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周鐵柱問,這塊緊貼著南四環、交通極其方便的良田沃土,怎麼會是這麼低的身價?
  
轉手拍賣每平米6750元
  
如果沒有比較,六圈村的村民也許會沉默著。但2005年北京多家媒體的一則報導,引爆了六圈村。
  
這則報導說,2005年4月18日,某置業有限公司以總價8.05億元的投資,競得北京市2005年最大的「招拍挂」項目——豐臺科技園35.39萬平方米公建用地的土地使用權。
  
北京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網站公布的「2005年土地交易成交一覽表」上顯示,這塊規劃建築面積為35.39萬平方米土地由兩塊組成,土地面積分別為5.12萬、6.76萬平方米,合計約11.9萬平方米,即179畝。
  
周鐵柱說,某公司那塊地就是他們村被徵用的2000多畝地中的一小塊,但賣出的錢卻遠遠超過村裡得到的補償款。
  
「我家的菜地就在某公司買的那塊地中。」張秀華告訴記者,當他們得知這個消息時,幾乎不敢相信這是事實。
  
8.05億元購買179畝地,每平方米單價約6750元。周鐵柱仔細算了一下,得出一個驚人的結果:「天哪,從8萬元到450萬,漲了50多倍!」
  
一則某公司競拍土地的報導,一份征地協議書,這兩張紙揭示出地價暴漲50多倍的驚人事實。
  
巨額差價誰受益?
  
「這中間的差價太恐怖了。」六圈村村民幾乎都發出這樣的感嘆。
  
誰吃了這巨額差價?所有的村民都在追問。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的解釋,按照現有規定,六圈村被徵用的土地,應該由當地政府收回,再通過豐臺土地整理儲備中心走向市場。而通過「招拍挂」方式得到的土地出讓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除國家留一部分外,主要部分返還給市政府,而市政府再按照一定比例返還給區縣政府。
  
這位業內人士透露,據他所知,豐臺區政府與北京市政府所得款項各佔出讓金的40%左右。「鄉鎮級政府會參與征地行為,領導、協調六圈村完成征地工作,但不參與出讓金的‘分成’。」這位業內人士表示。
  
附近商品房均價超6000元
  
一位六圈村村民日前向本報記者提供的一份書面材料稱,上級單位從某公司競得的土地中,得到了8.05億元中的7億多元。這一數字遭到上述業內人士的否定,他認為當地政府所得應該在3億元左右。以「打拆遷官司」聞名的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王才亮主任向記者表示,土地出讓金按中央、市、區三級分成,比例一般是2:2:6。「不同地方這個分成比例不一樣,我不知道當地是什麼比例。」他說。
  
村民周鐵柱還給開發商算了一筆賬,按照8.05億元的購地成本和35.39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開發商的土地成本僅為2274元/建築平方米。而一路之隔的怡海花園的平均售價為6000多元,「即使某公司做商品房,其利潤空間也非常大」。
  
而來自某公司的消息稱,他們希望在這塊土地上建成一個高科技體驗中心,包括會議會展中心、大型商場、國際化公寓式酒店等配套項目。

底細探尋超低征地價格是當地領導定的
  
既然這塊土地這麼值錢,為何村裡卻賣得如此便宜?是誰確定的這個價格?村民們四處打聽答案。
  
117元/m2地價是領導定的
  
村民白先生向記者透露,他曾經找鄉黨委書記李新民詢問此事,得到的回答是,每畝地7.8萬元的超低價格是當地領導定的。老白說,他一直保存著這些錄音。
  
六圈村村民代表龔女士表示,在多次村民代表大會上,六圈村黨委書記惠荻說過「土地確實賣得太便宜」、「是上面領導定的,我也沒辦法」等話。
  
曾先後任六圈村村民代表、豐臺區人大代表的梁學英向記者透露,她在區人大代表任內,曾列席當地人大代表的一次會議,會上她向當地政府主要領導問詢此事,得到的答覆是,地價是當地領導確定的。
  
龔女士和另一位村民代表董書清向記者介紹說,村裡的大事一般都會在村民代表會上進行討論,但土地出賣價格一事沒有上過會。
  
征地協議早於政府批復
  
除了土地價格飽受村民詬病外,土地出讓協議的合法性也受到村民質疑。一位村民向記者提供了兩份文件,一份是國土資源部《關於北京市2001年度第二批次城市建設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用的批復》,一份是北京市政府《關於北京豐臺科技園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實施「豐臺科技園二期產業基地」土地統一開發工程建設用地的批復》。
  
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村民表示,這兩份文件都同意「豐科建公司」可按有償方式徵用有關地塊。但是,這兩份文件上簽署的日期都是2002年3月1日,而「豐科建公司」與六圈村村委會所簽訂的徵用有關土地協議的日期卻是2001年8月29日。
  
「這說明征地雙方在買賣土地時,沒有得到國家和北京市有關方面的批准,顯然這是違法違規的。」這位村民指出。
  
生活變遷 菜地被征一夜間8個大棚不見了
  
在許多村民看來,在這次土地徵用中,失地農民是最可憐的一群人,村民張秀華家的境況很有代表性。
  
在某公司圈定的那塊地上,張秀華一家原來承包著4.1畝菜地。張秀華和有腦中風後遺症的丈夫每天就在菜地上的8個大棚裡勞作。「每年收入有四五萬元。」張秀華說,再加上房屋出租所得,家庭年收入在七八萬元左右,日子過得非常好。但美好的生活在2003年11月11日發生了轉折。
  
那天上午8點,張秀華和以往一樣趕到菜地做農活。到了菜地她卻驚奇地發現,8個芹菜大棚不見了,菜地被鏟為平地,而前一天晚上她離開時,大棚還是好好的。
  
張秀華猜測是要求她家交出承包地的有關單位所為,因為此前政府部門要求她交回農用耕地,不過因為補償問題沒有談妥,她沒有主動交出土地,其間,科技園區拆遷單位工作人員與其多次交涉,但未果。
  
此事一直拖到了2005年。這一次,張秀華家的房子被列入拆遷範圍。「如果不把耕地的問題解決,我就不和你談這個房的事情。」結果,張秀華被科技園告上法庭,並被法院判決敗訴,房子被拆遷。
  
失地農民普遍感覺生活變差
  
目前,張秀華租住在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裡,每月租金是400元。
  
張秀華現被安排在村裡做綠化工作,月工資400元。愛人秦寶林因為疾病,沒有工作。「剛好夠交房租,不知道今後怎麼辦。」張秀華苦笑著。壓在張秀華身上的,除了日常生活開支外,還有丈夫每個月不菲的醫藥費。
  
「國家說征地要保證失地農民生活不能變差,但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差得很遠。」71歲的李金明老人以前是六圈村二小隊的書記,農轉居後他和老伴一個月只能各領400多元錢的補助。「這個錢勉強夠日常開銷,沒有結余,有個病痛就得動用拆遷補償款,可那點錢又能花多久呢?」李金明老人很苦惱。他家以前有3.7畝菜地,加上房租收入,一年總進賬在5萬元以上,「生活水平比現在高多了」。幾乎每個村民都有同感:失地後的生活比以前差遠了。
  
一位專家對失地後農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問題作出了回應。「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修改《土地管理法》,大幅提高對農民的征地補償標準,同時對農民進行‘公正補償’。」長期關注農村征地問題的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副研究員王小映表示,城市發展進程太快,現在執行的還是20年前制定的《土地管理法》,這一法規雖然有過修改,但其規定的補償標準還是太低,失地後農民感覺生活水平下降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王小映透露,他們在全國範圍內調查所得出的數值是,征地農民所得的補償款佔「招拍挂」所得款項的比例平均值是4%,這對於農民來說,補償標準太低了。「也就是說,當政府出讓土地能得到100萬元時,失地農民僅能得到4萬元左右。」
  
疑問重重土地補償金使用情況村民不知
  
按照村民的計算,六圈村在被征地2300餘畝後得到了上億元土地補償金,這筆補償金怎麼處理,成為了村民的心病。「我們不知道這筆錢到底有多少,村裡從來沒有向我們公告過。」昨天,多位村民這樣回答。
  
安置費一直取不出來
  
由於眾多村民對村委會和村領導的不信任,希望能領到應有的土地補償款和人員安置補助費,但交涉沒有結果。「他們不告訴我安置補助費是多少。」田俊聲說,但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他知道數額不是個小數。「對這筆巨款的去向不知情,您不覺得風險很大嗎?」田俊聲表示,這也是他一定要將安置補助費取出來的一個原因。
  
村民不知投資情況
  
記者走訪了近十位居民,僅有曾是豐臺區人大代表的梁學英稱知道村裡一年的總收入情況,而賣地所得佔總收入的90%以上。
  
對於這筆錢的用途,梁學英說她記得比較清楚,村支部書記惠荻曾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說,「村裡沒有企業,地也少了,準備利用賣地的錢到外邊去投資開發旅遊項目」。後來,村裡在房山有一個400萬元的投資項目。
  
多位村民也證實,六圈村在房山投資開發了一個旅遊、度假、娛樂項目,但對投資額不太清楚,「大概差不多7000萬元」。
  
「400萬元和7000萬元差得太遠了。我們連知情權都沒有,何來監督?」村民周鐵柱說,按照《北京市建設征地補償安置辦法》規定,征地補償費用於人員安置後,其餘部分作為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用於農村村民生產生活。而村集體應依法公開有關費用的使用情況,接受監督。「我們普通村民不知情,村民代表也不知情。」村民代表龔女士稱,雖然每年都有兩次村民代表大會,但這筆資金的詳細情況沒有在大會上說過。「我們只知道在房山的投資是失敗的,虧損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華夏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新一期特刊已經發表
請榮譽會員登陸下載
更多會員專刊

更多專題
今日重點文章
更多重點文章
捐助
72小時熱門排行
更多熱門排行
熱門標籤
更多專欄作家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