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為什麼找不到工作?

作者:我說不得(SH) 發表:2006-12-28 14: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南方週末的頭版登載了青海大學擴招後大學生難以就業,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竟然達到百分之六七十,有的甚至畢業後三四年都沒有正而八經的工作,有的甚至重新回到農村去種田,而高額的學費卻成為他們走向社會的一個沈重的負擔,這種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大面積發生,就像一個怪異的問號,和前幾 年青海全國第一的升學率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差,彷彿一個莫大的諷刺。

南方週末的文章很及時。這裡的問題很多,但矛盾主要集中在擴招和就業問題上。大部分人認為擴招導致大學生的數量劇增,素質下降,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現象。這看起來好像有點道理。本來在90年代中期全國還只招收100萬大學生,可從98年後全國大學擴招後,特別到了最近幾年,這個數字已經到達約500萬,短短几年的擴張是如此驚人,找不到工作也就正常了。

在這裡,我反對大學生找到工作是因為自身素質下降的原因。我認為這不是根本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大學生數量增多並不必然導致素質下降,這本身就只是一個臆斷。大學生素質是不是下降,關鍵看跟誰去比。一個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和重點高校的畢業生,當然會有差別,因為本來進入高校前差別已經存在,加上不同的學習環境,平均差距應該是擴大,而不是縮小。這種現像在擴招後仍舊存在,和以前並無區別,這樣的比較對象並不合適,也無從證明現在的大學生比原來的大學生素質要低的結論。

要比較的對象就應該是本校在擴招前的大學生。那麼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真的比原來的素質就要差呢?未必。素質下降論的主要理由是因為學生數量大為增加,而教育資源卻沒有相應增加。學生數量增加不一定就必然導致學生素質下降。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大學主要自己自覺學習,老師只是起引導作用,試問各位擴招前的各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能有幾次機會得到老師仔細認真的指導?而即使老師數量不變,也不必然導致學生質量下降,何況最近這些各大學一般還是用擴招後的錢加強了教育資源的。當然也有人認為因為擴招,把本來達不到進大學水平的學生也招了進來,所以大學畢業生的素質下降了,這其實也是臆斷。怎麼樣的人才可以上大學?高考只是一個衡量手段,把白痴排除在外。再說,大學還分三六九等,各種基礎有區別的學生分別進入不同的學校學習,本身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高考的目的只是要求考生達到一個基準,達到了一定水平還是要靠自己的學習發展,誰也不能保證基礎好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就一定也好。

這樣看來,上面的幾個理由其實都站不住腳。那麼排除臆斷,對比一下擴招後的大學生和擴招前的大學生,也未必就素質下降了,從時代來看,現在的大學生是應該比原來的大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信息,瞭解到更多的新東西,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比原來的大學生素質有所提高才對。

以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就認定現在的大學生素質下降,其實是用結果代替了原因。對現在大學生素質下降津津樂道沒有現實意義,反而有老大學生的幸災樂禍心理。討論這樣的問題於事無補,反而有揭傷疤的嫌疑,令人生厭。問題的關鍵是,現在的大學生為什麼會找不到工作?排除素質下降的問題,原因無外乎兩個,一個是結構性原因,一個是體制性原因。所謂結構性原因是,現在的經濟發展不能夠提供足夠多的適合大學生的崗位。根據有關統計,保持每年8%的GDP發展速度,可以每年新增加1000萬崗位,但事實去年(2005年)只新增了800萬個就業崗位,而畢業的大學生卻佔據了這裡面的一半多,但這些崗位並不是都為大學生所設立的,有一些職位是要優先保證下崗再就業人員的,有些崗位是政策性的提供給轉業軍人的。除了大學生外,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這導致新畢業的大學生在價格競爭上不斷被貶值,這在最近的三十年裡,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壓力將一直維續的。另外,越來越多的海歸也在爭奪這些有限的崗位,甚至在幾個大城市,事實有著數量不小的外國滯留者在工作,這在無形中也分掉了就業市場的一杯羹。

在地域發展來看,西部地區的大學生和東部特別是幾個大城市的大學生比,明顯處於劣勢,西部地區本身就因為經濟不發達,沒法為規模急速擴大的畢業生提供足夠多的就業崗位,而當他們湧入東部地區的時候,又受到地域性的排擠,比如上海,一般單位寧可用本地畢業的一般學校畢業生,也未必會使用外地的重點高校畢業生,更別說那些一般院校了。在調查中,很多未能就業的畢業生境遇尷尬,在家鄉沒有崗位,在東部沿海地區又難以找到工作,或者和自己的期望相差太遠,甚至有的大學生和工廠打工人員相差無幾,這也難怪他們概嘆白讀了這些年的書,待遇的菲薄更是讓其家鄉的父老認為,讀書無用,花了這麼錢,家裡背上高額的債務,如今卻和沒有讀書的打工崽幾乎沒分別。讀書無用論也就有了市場的基礎,如此結果,和擴招的目的南轅北轍,不但沒有改善大學生及其家庭的生活境況,甚至部分家庭因家中子女讀大學借下高額債務而重新陷入貧困。這樣的結果恐怕也是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而地域性的差別,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結構缺陷所導致的。

中國轉型期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經濟發展的速度是難以提供足夠多的合適的就業機會給那些新畢業的大學生。而在那些擴招的大學生付出了高額的學費後,卻要為轉型時期的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缺陷買單。我們的社會不是去關心他們,卻是在冷嘲熱諷,這是非常不公正的。根據有關報導說,有的大學生因為幾年下來無法正常的就業,有的甚至開始危害社會,做出犯罪行為。本來應該是開創自己新事業的開始,社會卻沒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最基本的發展平臺,這些畢業生仇視並危害社會也就不難理解了。把所以的過錯推給那些剛剛走向社會的新畢業生,是極其錯誤的。

另一個原因是體制性原因。本來98年制定擴招政策的時候,當時的大學教育水平和畢業生數量的確是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水平,但權力下放給下面高校的時候,部分高小目光短淺,追求眼前利益的弊端很快暴露出來。由於畢業生都是自己找工作,不需要學校分派,這樣也就鬆開了高校招生的緊箍咒,很多高小竟然把招生看做是財源滾滾之道,卻完全不考慮專業設置和今後畢業生的工作去向,這樣涸澤而漁的做法既不負責任,也是極其愚蠢而害人害己的。中央政策的落實被扭曲,或者說中央政策對下面政策的可執行性不加考慮,本身就存在問題,這種體制上的弊端決非一日之間即可解決,而那些大學生無疑成為了體制弊端的受害者。

找到工作的,除了能力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在內。根據不完全的調查,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很多都或多或少的利用了或者企圖利用了一切可能利用的社會資源。這已經是大學生就業中人盡皆知的秘密。從農村來的畢業生在這個沒有硝煙的爭奪中處於明顯的劣勢。找工作,就是找關係,其實也是讀書無用論的表現。但在中國現在的關係性社會裏,誰也不能夠改變什麼,唯一能做的就是隨波逐流。不能隨波逐流或者沒有機會的,能力不太強運氣又不太好的話,那就有可能被淹死。一些家中有一定關係的畢業生當然安枕無憂,但在一個缺乏公平的社會裏,就業問題往往就是一個公平和生存的問題的。在這些新提供的崗位裡,能夠提供給畢業生的其實並不多,很多單位的編製都被有領導關係的閑雜人員佔據,這在不開化的中西部地區更是明顯,這也是很多中西部大學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後不顧一切的要逃離家鄉的原因。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不能光在他們身上找原因,他們更多的是現在社會矛盾的受害者,對於這樣一批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社會如何去實際的解決他們的問題是關鍵,而不是簡單的說,大學生怎麼了,就不可以去種田啊?這樣的態度是不理性的,也是不科學的。畢竟在就業市場上惡性的競爭,就像中國紡織品在國外惡性的競爭一樣,帶給國家、社會、個人的,恐怕是大家都不願意接受的結果。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