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逗性hello讓人吃不消:打招呼中外有差異

發表:2005-03-28 15: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記者發現 窮追不舍的「Hello」讓人不感冒

  見到老外,不再是令我們感到新奇的事了。學校裡、公園裡,到處都可以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友人,經常可以聽到一片「鳥語花香」。禮貌地向他們問好,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但,情況發展至今,似乎有些過了火。相信大家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各大公園、景點,那些手拿商品追著老外「Hello」、「Hello」喊個不停的人,還有那些見到外國朋友很興奮,熱情洋溢地和人家不停打招呼的遊客。這些熱情和興奮,還真是讓人有些吃不消。

  做這期選題的時候,記者在北京故宮、天壇等公園裡觀察了幾天的時間,和一些帶國外團的導遊聊天時,他們告訴記者,有些老外其實對一些中國遊客那些半「挑逗」性質的打招呼很不感冒。至於對那些窮追不舍的游商,他們更是有些無可奈何。

   廁所遭遇的「Hello」熱情

  在北京的各景點都能遇到成群結隊的外賓,而他們的後面往往跟著手持各種廉價商品的小販,一片「Hello」聲中,圖的無非是能引起老外的注意,趁機蒙個高價。殊不知這種行為大煞風景,讓外賓不勝其煩。雖然有執法部門的嚴格管理,但這些人往往採用游擊戰術,不知什麼時候從角落裡竄出來了,一邊 「Hello」,一邊恨不能把商品舉到外賓臉上。最讓人不可忍受的是尾隨好長一段路,死纏濫磨不買不休。更有甚者晚上也不閑著,就紮在賓館飯店門口,鬼魅般一句「Hello」,嚇得老外落荒而逃。

  再有,旅遊景點裡有些遊客在和老外打招呼時,有時會表現得很過火,讓人感覺不舒服。一位國旅的導遊蘇小姐告訴記者,她的團友曾告訴她,一次在上廁所時,幾個帶著孩子的中國婦女,一直笑著指著這位外國遊客對孩子說些什麼,惹得那個孩子一直盯著人家看,還不停咯咯地笑。然後這些中國遊客還有些亢奮地 「Hello」、「Hello」地對她搖頭擺手地「打招呼」,讓這個外國遊客感覺非常尷尬不舒服。蘇小姐無奈地說,這種半挑逗性的打招呼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尤其是在一些外地新開旅遊路線或農村游中,常有這種現象。她說,打招呼無可厚非,但那種圍觀性質的半挑逗式打招呼,真是讓人吃不消。

  「Hello」之外還有許多要注意

  要想得體地「Hello」,其實還有很多問題要注意。中西之間的文化差異,是交流時首先需要注意的問題。年齡、薪資、婚否等問題都是讓他們敏感的話題。新北京、新形象,希望這種最低級的錯誤,不要跟著「Hello」一起蹦出來。

  當然我們不是說見到老外要不理不睬,我們是在提倡一種適度的、禮貌的社交禮儀。當我們有機會和外賓們交流的時候,千萬別怯場,發音不標準沒關係,重要的是要展示我們得體的待客之道。記者在某高校採訪時,胖胖的芭芭拉老師表示,中國的學生普遍比較靦腆,上口語課她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鼓勵大家開口上,但收效往往不大。她說,當她在公園裡散步時很希望能和誰聊聊,更欣賞那些衝上來練習口語的人,「我絲毫沒感覺唐突和魯莽,他們才是大家的榜樣,可惜平時很難遇到一個。」

  就像採訪時和記者聊天的一位外國遊客說的:「我喜歡中國,我能感覺到這裡人們的善良和真誠。我非常想和中國朋友多交流,更希望能結識一些朋友。但我遇到的似乎不是太熱情,就是太冷淡。」

  面對2008年的奧運會,學好恰當合理的涉外禮儀,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和外國朋友的交流,塑造新北京的新奧運形象。

    經驗之談

  恰如其分的Hello讓人覺得溫暖

  在採訪中我們遇到的那位國航乘務員平時和別人打交道時,都會給予對方一個微笑,而她與人交流的第一句話不是「您好」就是「Hello」。經常有機會到國外的她告訴記者,在一些國家,街上的人很少,但如果彼此眼神對視時,都會互相點頭微笑,或很親切地說「Hello」。其實沒有什麼規矩要求大家非得這麼做,但是一切都很自然,往往這樣的一個小細節,就會讓人在陌生的環境裡更從容,彼此的距離也因為這樣一句通用的語言而消除。

 做導遊的石先生經常會帶著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在北京遊玩,「我們和外國人剛接觸時,最常用的一句就是問好,而在初次見面的時候,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就可以在初期建立良好的關係。」石先生說,只要微笑著說出這個簡單詞語,愉快的旅程也就由此開始了。

  記者在一些景點看到,一些外國人遇到了問題,主動與人打招呼,有的是純「禮節性」的,還有是尋求幫助的,但是有些人卻低頭而去。「我的英語不好,就算是回應了,也不知道如何接下去,那樣多尷尬。」大部分以「無應答」迴避與外國人交流的被訪者都說出同樣的理由。

  中國人民大學的韓國留學生金小姐說,其實語言的差別確實給溝通帶來困難,但是身在異鄉的她如果聽到對方說一句「Hello」,也會感覺很親切,「就算不懂對方的語言,只要有所回應,也是一種基本的禮貌。」

  「我剛到俄羅斯留學的時候,也不會說當地語言,但是面對不同膚色的人,只要說一聲『Hi』、『Hello』也會得到幫助。」剛剛回國休假的留學生陳宇凡說,現在無論到哪裡,無論是求人還是助人,他都會說一句「Hi」,因為就是這樣一句話,讓他在國內外得到了不少「實惠」。

    文明現場禮儀課堂

  本期出場專家:

  北京市海淀區文明辦主任劉恪

  打招呼要注意中外差異

  在歐美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生活禮儀形式。其實不論任何人,面對有人微笑打招呼,都會受到感染,像是見到陽光,心情就跟著好起來一樣,很自然會打招呼回應。因此,在西方國家旅遊的時候,總會碰到迎面而來滿臉陽光笑容的人對我們說「Hello」。

   應該注意什麼?

  1.舉止:在外事活動中,舉止要落落大方、端莊穩重,表情要自然誠懇、和藹可親,不能不拘小節。和人見面打招呼要自然親切,不要不理不睬,更不要熱情過度。

  2.談吐:在與外賓交談時,不要打聽對方的年齡、履歷、婚姻、薪金、衣飾價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情況。同他們交談,最好選擇喜聞樂見的話題,諸如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電影電視、風光名勝、旅遊度假、烹飪小吃等方面的話題,大家都會感興趣。

   中西差異在哪裡?

  如果你想同西方人和諧相處,瞭解西方的禮節是非常重要的。

  最簡單的問候是說一聲「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這種問候可以用於你不太熟悉的人或者任何與你匆匆擦肩而過的人。

  若你不很匆忙時,對不認識的人可說一聲「你好」。

  當你第一次與別人見面時,通常要握手。此外,久違的朋友相見時,通常也要握手。然而,相遇時不握手也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