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缺乏語言交流技巧

發表:2004-05-21 20:2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定有人不喜歡這個題目,覺得自己常被人誇口才好。口才好和交流技巧好與差是兩回是。
  上到中國領導人,口才缺少魅力,用詞千篇一律,像「再創輝煌」,「與時俱進」,耳朵快聽爛了,反胃。交流技巧上更差勁。首長聽慣了國內記者和風細雨的提問,面對海外記者的攻勢,經常答非所問,或反問訓斥。是沒自信,是傲視凌人?我看是缺少基本功的訓練。

  克林頓到北大演講,每個學生的舌頭都像長了刀子似的。克帥哥對答如流,不曾動一點肝火。面對全美民眾尚能鎮定自若地說謊,幾個學生娃娃算什麼。

  下到黎民百姓,好爭論,鬥嘴皮子,打口水仗,演員,主持人,導演,作家也不例外。近來讀過馮小剛回憶錄,整個侃爺眾生相。馮導是影視圈出名侃神。為了與另一個侃仙王塑比高低,自傳中花了大把時間炫耀兩人如何大練吹捧人的嘴皮功,如何切磋捧人心得,如何把握讓作家官僚王蒙破怒為笑的點穴功力。名人都把嘴斗爛了,何況普通百姓。

  幾年前,梅西大學讀MBA 的中國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爭論之激烈,以至於動起拳腳,打傷了人,其他同學不得不報警。國內一所中學,幾個學生在畢業前被學校開除,起因是同學之間爭論毛澤東有幾個女人,一方認定是6個,另一方咬準是7個,講不通,兩派人大動干戈,打得頭破血流。

  我曾為一家大公司招募華人職員,我發現,95% 的申請者不會寫自薦信,80% 的入選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見工,如何著裝,如何對答。這不只是經驗不足。中國人太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因為中國的學校根本不教授語言交流技巧,奇怪!難道是天生的,難道能自學成材?你不教,學生會誤以為能鬥嘴皮子的同學口才好,紛紛效仿。也給那些嘴笨的學生好大的精神負擔。也許這是為什麼國內口吃的人比較多。實際上,在社會中好爭論, 鬥嘴皮,或假慇勤,客套謙恭,有時反而幫倒忙。

  而西方的教育更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流技巧。比如說中學都有戲劇課,人人參與表演。課堂上鼓勵學生演講,示範口語交流技巧和使用形體語言。中學和大學都有交流技巧課程,大學裡設有求職輔導課程,有很多課目都是探討交流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 的。

  大學和中學都提倡學生合作精神(TEAMWORK),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意見,共同解答課題。而在中國,老師往往反對小組學習,主張獨立思考。好一個獨立思考,我不明白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難道獨立思考對學生畢業後與人共事有幫助嗎?難道自己冥思苦想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會飛黃騰達嗎?如此陳腐的教學方式造成同學之間溝通少,不知怎樣聽取同學的意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幾代人連最基本的語言交流技巧都不知道的緣故。

  以下舉中國人交流技巧表現差的幾種常見現象,看我說的對不對。

  交流技巧差的特徵一:經常使用「但是」

  有人說話常帶口頭語,如這個,然後。臺灣國語裡的口頭語是:不會呀,這個樣子。香港人愛說:某呵,木機呀。而不少人喜歡發表高論之前,先說「但是」,即使他說的與對方的意思接近或相同,好像但是成了口頭語。寫文章或演講,使用轉折詞是常事,令內容曲折生動。而交談時過多使用「但是」,是缺乏語言交流技巧的表現。如果你去見工,使用「但是」會讓面試人員反感和不耐煩;在社交場合,「但是」使對方情緒受挫,氣氛變得壓抑呆板;主持人使用太多的「但是」,會令聽眾欲言又止。

  我曾在移民局聽見一位中國女學生與簽證官談話。每當簽證官講完,女學生一本正經地回答,幾乎每句前都說BUT(但是) 。簽證官越來越急躁,最後忍不住打斷她的話,說了句「NO BUT!」( 沒有但是) 。

  英語裡,為了避免說「但是」,經常用更平和的替代詞,如我不認為(I DON『T THINK),換句話說(IN OTHER WORDS),可以這麼看(PUT THIS WAY),我不會奇怪如果(I WONT BE SURPRISED IF ) 。政治家用詞更是小心謹慎。老政客WINSTONPETERS的口頭禪是:』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 讓我告訴你吧) 。

  我觀察到,早晨在英語課上,當地老師總會寒暄幾句,老師要說天氣挺好,下面的亞洲或中國學生就說:很冷呵!老師說大家昨天回答問題很踴躍,學生便說:好難呵!

  我詢問了一些人,發現情不自禁地說「但是」不僅是習慣問題,而且是心態問題。人們喜歡用「但是」以示觀點與人有別,或用來突出自己的位置,人們卻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結果是,語言交流趨向對立或靜止。

  說起愛發火,我想起一個留學生,他說第一天到奧克蘭機場,房東來接晚了,他當時真想宰了沒見面的房東,並馬上打電話回家,要買下一乘班機回國。火氣好大呀!北京人愛抬槓全國聞名,什麼事都會爭得面紅耳赤。有時旁觀者能發現兩人的觀點並不矛盾,爭論的目的不是弄清誰是誰非,而是撟勁抬槓。尤其在飯桌上,你貶我,我損你,爭得目光炯炯。我有回與一對北京夫婦吃飯,怎麼抬槓,我都不理,他老婆急了說,你們掰腕子吧!吃飯成了打擂臺。我想起北京一句土話:見著悚人( 膽小的人) 壓不住火。以強勢壓人,黑白分明,有你沒我,非此即彼,是思路簡單狹窄、缺少多元理念的表現。

  交流技巧差的特徵二:愛插話

  有位紐西蘭老師問我:「為什麼人有一張嘴,兩個耳朵?」她看我在想,便答到:「因為上帝讓我們多聽少說。」在別人講話時做一個好聽眾是美德,不僅表現教養和風度,而且不會錯過有用的信息。三人行,必有吾師,就是此理。

  有人能言善辯,油腔滑調,侃起來便滔滔不絕,很少聽人家講話。在人家講話時常插嘴,不停地在腦裡編排自己的話題,無意聽人半句。意識上的單向交流令一些人養成獨斷專行、固執偏激的霸王脾氣。

  有位老兄是實足的大侃,飯桌上根本沒別人說話的分。他的獨子讀高中,剛好相反,能說半字不吐一字。每回一起吃飯,老兄偶爾會問:「兒子,學習怎麼樣?」兒子像沒聽見一樣。性急的父親接著說:「算了吧,讓我替你說吧。」這位老兄哪裡知道,他的口才發揮得越好,兒子的自閉心理越嚴重。侃侃而談的人會像詩人一樣自我陶醉,置別人的反映於不顧。

  我在私人聚會、商業宴會上或酒吧裡,發現人們與熟人生人隨意交談,神情專注。他們談的多是日常瑣事,說得帶勁,聽得仔細。從不用話揶人。人們好像各個精通持續交談的技巧,氣氛輕鬆,無話不說,實際上交談的持續性比談話內容的趣味性和真實性更重要。西方的酒吧文化和PARTY ,培養了他們能與不同背景的人很快聊在一起的能力。中國酒吧越開越多,但願人們不只是學人家怎麼賣酒喝酒的。

  有些場合,插話是戰術需要。如競選時的辯論,政客們慣用插話來打亂和牽制對手的思路。打斷對方發言又不失風度並非易事。如果你不喜歡太多的火藥味,而想心平氣和地交談,插話就成了冒失蹩腳的行為。

  交流技巧差的特徵三:總說不,不知道

  記得有本書名叫「中國人學會向西方說不」。而據我所知,國外遊客在中國旅遊學得最快的中國話卻是:不知道,沒有。20年前是這樣,因為老百姓被告知,外國人都是間諜,問什麼都說不知道。而今,人們依然三字經不離口。問領導人ADS 或SARS,回答比提問還快:沒有,不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提問,售貨員對顧客,居民對遊客,老師對學生,司機對乘客,公務員對平民,不知道算是好聽的。

  我常聽見一些新移民不管當地人說什麼,回答都是:「ENGLISH ,I DON 『T KNOW」( 英語,我不知道) 。我曾問一位中國留學生,英語裡什麼詞說得最多?她想了一下說:「 I DON』T KNOW」( 我不知道) 。我問:「你認為他們說的最多的是I DON 『 T KNOW ?」回答是:「嗯!」。

  有誰想過,常說不,沒有,不知道,會令這種語言缺少人情味,人之間變得冷漠無情。不知道的無為應變法,不光表現語言交流技巧的貧乏,也將導致一個民族、一代人的思維懶惰。

  英語裡替代詞有不少,如LET ME THINK( 讓我想想) ,SORRY , I CAN『THELP YOU( 對不起,我幫不到你) ,I CAN ASK MY FRIENDS( 我可以問一下我的朋友) ,I DON 』T THINK I AM A RIGHT PERSON TO ASK( 我不認為你找對了人) 。

  我對前國家黨黨魁BILLENGLISH 丟了寶座一點不吃驚。記得他在上屆大選時第一次電視辯論,他一開口就是:I DON 『T KNOW WHO…( 我不知道誰….)。競選最忌諱對選民說你不知道,因為你應該什麼都知道。如此不老練的黨魁怎能贏得選民,怎能穩坐江山?

  對有權勢的人說「不」需要膽量,候選人對選民說「不」需要格外謹慎;普通人之間說「不」則容易得多,但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大家好像都無腦,不求甚解、迴避苟且之風將滋長思維的惰性。

  交流技巧差的特徵四:無故貶低對方

  有時我真不清楚有些人的心態,莫名其妙地貶低或挑剔別人,能得到什麼滿足?是取悅於人?還是取悅於己?

  同事穿新衣,便說:挺有型,但不適合我。

  朋友買新房,便說:房子很大,如果有游泳池就好了。

  同學購新車,便說:車子不錯,我鄰居的車好像更高級。

  男友買禮物,便說:這麼貴的禮物,你有錢怎的?

  朋友請吃飯,便說:菜上得真快,只是味道不怎麼樣。

  老公見老婆打扮,便說:滿臉皺紋,誰看呀!

  有人會說這麼講直來直去,很誠實。但想一想,有多少人喜歡這種誠實?這種誠實的挑剔沒有實際意義。說者無意,聽者不爽。與其說太誠實,不如說講話技巧拙劣。

  孔子早就明白這個道理:「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大學》第八篇泰伯)心直口快,不講究對人的道理,就變得尖酸刻薄。

  交流技巧差的特徵五:面無表情,沒反映,沉默不語

  我們中國人聽人家講話時,反映遲鈍,面無表情。你說:不對,我的反映很快,我能對答如流。時刻準備反擊不是我說的反映,更不是明智的交談技巧。當人家講話時,對每段話都做出反映,如:嗯,是呵,對呀,真的嗎?並不表示你同意他的看法。對方會認為你在仔細聽擰?

  我曾幫不少新來的朋友辦理銀行手續,他們在我翻譯的時候,表情嚴肅,沉默不語。我提醒他們,聽懂了應該說好;人家講完了,應該說謝謝。有的說:我最後會說。而到了最後,卻又忘說了。人家倒很會解釋:嗨,我心裏說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別人默默地謝自己。有多少中國家長經常教子女說謝謝,卻很少對子女說謝謝。子女會認為,說謝謝太謙卑。

  交流技巧差的特徵六:目光斜視,心不在焉

  我發現很多中國人與人握手或交談,要麼目光他投,要麼東張西望。從國家元首到平民百姓都有這個毛病。與人交談時目光恍忽,是很失禮的。眼神的交流不亞於口語的表達。在中國,官越大,眼睛越斜,看鏡頭比看人的眼睛更容易,可能是怕人家看出心事。學校不糾正,上行下效,染上此症的人還不少哩。

  另外用偏詞怪詞,說話絕對( 如最好,特差) ,或模棱兩可( 如還行,還可以) ,高聲辯論,都是交流技巧差的表現。善於使用語言交流技巧的民族,會令整體素質形象提高。真可惜,我們中國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忽略教授這些最基本的語言交流技巧。

  有人說中國人含蓄,表達方式與西方不同。我不認為語言交流技巧有種族和文化之分。語言交流的基本技巧是現代人類交往頻繁的需要,是人類智慧的表現。在古代,一個人的智慧和口才,有時會改變國家的命運。現今出古代式的英雄的機會越來越少,人們更關注個人的成敗。人們平時遇見的人形形色色,不同場合,不同目的,語言的應變能力顯得格外重要。

  當一個13歲的男孩幹完家務後,寫了帳單要母親付工錢時,她也寫了一個帳單,即從小到大花在兒子身上的錢,長長的數字加起來,最後,母親在下面寫了「等於零」。如果母親當場把兒子臭罵一頓,那整個故事就不會充滿人情味和智慧。可惜的是,現實生活中,人們並沒有充分使用自己的智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