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大培養的廢物」我們系110多人都是

發表:2004-05-14 01:4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日,一名北大畢業生在北大知名網站「一塌糊塗BBS」上發出帖子,聲稱自己是「北大培養的廢物」,一時間激起千層浪,引起眾人的關注和討論。堂堂北大畢業生怎麼會成了「廢物」?全國聞名的北大何以會培養出「廢物」?而國內其他名校的學生又是怎樣的心態?連日來,記者採訪了多名北大、清華、人大等名校的畢業生,揭開這個「廢物」之謎。


  北大「精英」成了無能「廢物」?

  記者在「一塌糊塗BBS」上找到了這篇貼子,作者寫道,「我是1997年從北大畢業的,我告訴大家,那年,我們系畢業了110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99%都是廢物。我認識的很多北大校友現在都混得慘不忍睹……這些人不僅丟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計也成問題。」

北大畢業生究竟混得怎樣?他認為是「很差,真的很差」。文中提到,「回想在我們之前80年代的老北大生,我覺得他們身上有的東西在我們身上已經失去了。」作者認為北大的學生丟掉了「精神」,他們除了頂著北大的牌子之外,沒有什麼特色可言。而北大人的謀生能力與其他學校的畢業生比,優勢也並不明顯。

  事實果真如此嗎?記者懷著疑慮找到了2001年畢業的北大學生中文系學生小龔,一聽到記者的問題,他便斬釘截鐵地回答:「沒錯,我也是廢物。」

  小龔告訴記者,他們那個系有七十多名學生,畢業的時候大約有三分之一留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考研,三分之一出國或者去了外地。為了多一條出路,小龔大四上學期報考了國家公務員,在幾次求職失利後,他以公務員的身份應聘到了一家政府機關。

  「我現在的工資全部加上,每月也就是三千元,只夠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小龔在母校附近租了一套房,每月房租八百。同屋的兩人都是大學時的同學,其中一個已經辭職,準備考研。

  「我們都混得不怎麼樣。」小龔來自湖南,1997年以637的高分考入北大,至今在他老家的高中還是老師津津樂道的模範學生,但是他現在已經不太願意說自己是北大的畢業生,而經常聯繫的幾個同學也差不多是同樣的情況。「剛考進北大的時候,還飄飄然的,對以後的生活有許多設想,現在越來越實際了。」

  在校四年,每週六下午都是小龔和同學固定的踢球時間,但現在他們已經有三年沒到球場了。小龔的同屋對記者說,他們現在越來越懶,不看書,不運動,對工作也沒有什麼過多的想法。「沒有成就感」是記者採訪的名校畢業生最常說的一句話。

  「名校學生已經不是天之驕子了。」今年大四的清華自動化系學生小李這樣對記者說。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小李本科畢業後將繼續讀研,「班上的同學跟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讀研和出國兩條路,找工作的很少。」

  然而,讀研和出國只是小李他們逃避就業壓力的對策之一。「社會上一提到清華的學生,就覺得應該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資,有很好的出路,其實不是的。」小李告訴記者,選擇繼續深造是他們不使自己變成「廢物」的有效方式之一。但這些曾經的「高考狀元」究竟是怎樣從「精英」變成「廢物」的,小李和他的同學都沒想通。

  名校學生求職屢屢集體遭拒

  事實上,早在2002年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會」上,一些知名公司就對名校學生敲響了警鐘。該年美國特路普國際公司北京代表處的招聘條件上就打出了「北大、清華畢業生一概免談」的啟事,公司北京代表處的吳沁玫的理由是:「公司曾經用過北大清華的學生,都不成功。」

  而根據最近進行的一項對中化集團、西安鐵路、光通偉業等國內5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這些企業中對北大畢業生表示「印象非常好」的只有28%,但是表示「堅決不招聘北大畢業生」的企業卻達到了34%。

  大多數企業認為,名校畢業生強調個人的主張,缺乏團隊協作的精神,個性一般比較強,而且不管在哪個企業工作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即使呆在大企業也不安分。另外,名校畢業生的要價比較高,也成為遭到拒絕的理由之一。

  據瞭解,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名校畢業生的就業城市一般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消費水平非常高的城市,如果考慮地區物價差異的因素,這些城市大學本科畢業生的薪酬水平不會高於全國水平。

  在今年的北大2004屆畢業生就業洽談會上,北大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李國忠也主動澄清:「現在畢業生基本能較清楚地瞭解自己,不再盲目地追求高薪。像北大今年已經簽約的300多名畢業生中,有個別畢業生月薪才1000多元也簽約了。」

  對於集體遭拒,不少名校學生認為,社會對他們的過高估計是造成他們變成「廢物」的一大原因:剛畢業就要求具備工作經驗,或者要求新人不經過任何鍛練就能獨擋一面,這對於生活在「象牙塔」的學生而言,的確是有點勉為其難。

  而一些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則告訴記者,在他們的印象中,名校畢業生「能力強、素質高」,但實際上,由於長期被社會和媒體吹捧起來的心理優勢,一部分學生一方面不願降低職位、薪金,另一方面又忽略了自身缺乏實際工作能力的事實,同樣導致了他們在工作中落得一個「中看不中用」的評價。

  盲目追求名校造成學生心理落差

  為什麼名校學生會「英雄無用武之地」?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盲目追求名校是使一部分人錯誤定位,造成巨大心理落差的重要原因。

  「1996年,我報考了人大新聞系,這是當時最火的專業。」現在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的朱小姐告訴記者,在進入大學之前,她對她所報考的專業沒有絲毫瞭解。

  在以絕對高分考入人大新聞系後,朱小姐鬆了一口氣:「當時沒什麼想法,覺得人大是名牌大學,學的又是最熱門的專業,找工作肯定不成問題。」

  由於學校有在大三時實習的慣例,1999年,朱小姐選擇了一家電視媒體進行過為期半年的實習。當時也是中國的媒體發展得比較迅速的時期,在目睹了周圍的媒體人紅火光鮮的工作、生活後,朱小姐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各種美好的想像。

  其實,以她當時的表現,只能算勉強合格,但由於沒有工作壓力,實習結束後她還是滿懷自信地回學校上課,等待畢業了。

  畢業以後,朱小姐應聘到北京市一家電視媒體,但是幹得並不太好。她認為在學校學習的很多東西都用不上,而同樣的,單位領導對於她的表現也不是很滿意。

  隨後朱小姐又換了幾家媒體單位,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我有一個同學更慘,在人大讀的本科,考了北大的研究生,最後工作時還被同事奚落是『學歷最高,發稿最少』。」頂著「名校」的光環,卻沒能帶來工作和事業的一帆風順,這令很多像朱小姐這樣的人始料不及。

  朱小姐現在在一家保險公司做業務員,幹得相當不錯,工資已經超過了她在媒體時所能拿到的最高工資。雖然徹底轉了行,但是朱小姐沒有絲毫後悔,她說:「其實我並不適合做記者,但是那是當時最好的專業、最好的學校,想都沒想就報考了,錯誤定位白白浪費了好幾年時間,畢業差不多兩年里根本沒有什麼起色。」

  名校背景只是進入社會的一張名片

  「名校背景只是你的一張名片。」工作了近四年的小管面對炒得沸沸揚揚的「廢物」之爭,提出他自己的看法。小管是北大經濟系的學生,畢業後進了一家商業銀行,現在已經升職做客戶經理。

  毫無疑問,小管屬於混得比較「滋潤」的畢業生,被劃出「廢物」之列。在問及名校背景對他找工作是否有利時,小管很肯定地回答:絕對。他告訴記者,招聘時用人單位會比較看重畢業生的學歷和學校,但一旦到實際工作中,名校和非名校之間的差距就不是很大了。「考進名校可能只是代表你的學習能力強,而工作能力是在實踐中檢驗的。」

  「越是名校畢業生,越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小管認為,現在社會把名校畢業生炒得太過了,「關注度太高,並不利於學生得發展。我和很多人一樣,巴不得自己的學校得到很多人的關注,工作以後就明白了,關注越多,加在你身上的砝碼就越重。」

  在他看來,企業和學生雙方的過高期望是造成名校畢業生成為「廢物」的重要原因。社會的過度關注錯誤地影響了企業的判斷,使他們以為名校畢業生每方面都很強,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個體差異;而另一方面,一些學生也受到此類誤導,自視甚高而忽略了實際能力,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他的看法在社科院研究員王震宇那裡得到印證,王震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企業對名校學生期望值高是正常的,但要適度;同樣道理,名校學生對於工作的期望值也應當適度。

  被過度關注成為名校的難言之隱

  實際上,社會的過度關注所波及的不僅是名牌大學的學生,還影響到了名牌大學自身的發展。

  在採訪中,雖然清華等名校不願承認社會對他們有過度關注的現象,但從高頻率的曝光率已經可以窺見一斑。而北大的趙為民老師則坦言,現在社會對於北大,的確是過於關注了。

  「說實話,北大的確需要一個好的環境。」趙老師所指的「好的環境」,是希望媒體和社會對學校的事務能關注少一點,為北大營造一個更加寬鬆的氛圍。「過度關注讓學校不能很好地發展教育,我們希望更加安靜一點,不要動不動就拿北大說事。」他告訴記者,北大現在已經刻意低調,他們希望能務實、穩妥、紮實地進行一系列工作。

  由於北大的特殊地位,幾乎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媒體和社會的關注,甚至它的動態成為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校的風向標。記者在網上用gogle搜索引擎隨意一搜「北大」,出現的相關信息就多達1,600,000 條。

  而在記者和一些名校教師的私下交談中,他們也承認,目前社會的過度關注讓學校和學生都承受了過多的壓力。和一些挖空心思吸引「眼球」的學校相比,這些名校不僅要在教學、就業、科研方面起到楷模的作用,甚至一些常規性的日常事務也會被認為具有「重大意義」,這樣的結果無疑會令它們如履薄冰,縮手縮腳。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王震宇舉例說,比如學校在進行一些實驗性的改革措施時,本身就還在摸索中,但因為地位特殊、關注過度,可能發展成全國都要以它作為榜樣,毫無疑問不利於學校的改革。

  而另外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