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次用軍事行動鏟除薩達姆,就像鏟除塔列班政權一樣,又是一次對癌瘤的外科手術。
12年前那次波斯灣戰爭,美國事先準備了18個月的彈藥和糧草,但地面戰僅進行了100小時,50萬薩達姆軍隊就一敗塗地。美國向波斯灣地區調集準備的可用540天的給養,結果只用上了4天。最後美國把那些嚴重過剩的武器彈藥就地贈送給了阿拉伯盟國,等於浪費了一筆數目不小的軍費。所以產生這種情況,主要由於包括當時擔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鮑威爾在內的五角大樓決策者,過高估計了薩達姆的軍力和抵抗能力。事實上仗一開打,伊拉克軍隊就兵敗如山倒,潰不成軍,對美國記者都舉手投降;連法拉奇這位當年已60歲的老太太,也在戰地採訪時抓到四個向她投降的伊拉克士兵。可見薩達姆的軍隊在強大的美國軍力面前,是怎樣的烏合之眾。
薩達姆軍隊不堪一擊
這次美國軍事解除伊拉克武裝,戰前及開戰初,仍有一些專家警告說,薩達姆將把美國拖入戰爭泥潭,他的精銳「共和國衛隊」將和美軍巷戰,巴格達將成為「第二個斯大林格勒」等。但事實是,在戰爭才進行三天時,伊拉克軍隊就有一個師投降,甚至在開戰之前,就有一些伊拉克士兵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美軍投降。 雖然薩達姆利用美軍要盡量避免平民生命損失的政策,拿自己的老百姓做人肉盾牌,遏阻美軍進攻,但伊拉克軍隊的失敗是注定的,主要因為雙方軍力相差太懸殊。伊拉克雖然有30萬軍隊,但其軍費開支僅是美國的百分之一。美國在開戰第三天,就發射了一千枚戰斧導彈(每枚造價60萬美元),花銷了六億美元。這種昂貴的戰爭是任何其他國家都打不起的。 而且美國的高科技武器,比上次波斯灣戰爭時更加高級、準確。前美國空軍將領麥克伊諾尼(Thomas McInerney)說,「我們現在裝備有雷達導引炸彈的戰機比上次波斯灣戰爭時增加了10倍(有一千架),而且更加精確。」美軍向薩達姆總統府投射的地下深層爆破炸彈,不僅能穿透幾10公尺,而且爆炸後還發射出巨大磁場,破壞地下掩體中的電腦和通訊系統,使之癱瘓。
伊拉克戰爭使江澤民心驚
這次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將比上次波斯灣戰爭更對全球構成震憾,更凸顯了美國在冷戰後成為世界唯一超強的地位,尤其是軍事能力。這對世界上所有專制國家都發出一個威懾的信號。上次波斯灣戰爭時,據說中共高級將領們都盯著逐時報導戰況的CNN電視畫面,並逐日研究美國在戰爭中展示的軍事實力和高科技武器。江澤民近年放棄直接軍事威脅臺灣的政策,而採取經濟和文化統戰為主,很大程度在於那次波斯灣戰爭給中共軍方強烈的印象,解放軍還遠不是美國的對手,所謂武力攻佔臺灣,只能是口頭上喊喊而已,無法動真格的。前美軍太平洋部隊司令布萊爾曾評估說,中共軍力比美國整整落後了一代,至少有30年;中共軍隊的作戰能力現在最多相當於美軍越戰時的水平。這次伊拉克戰爭展示的美軍實力和高科技武器,將給中共領導層更大的震憾,對解放軍在台海的可能盲動構成更大的心理制約。
「薩達姆政權」將成歷史
這次美國倒薩,除了殺一儆百,對其他專制國家發出警訊之外,最直接的效果是解除了威脅美國及世界安全的薩達姆政權。因為伊拉克的生化武器可能被暗中輸送給恐怖份子,襲擊美國及西方國家。同時倒薩戰爭解放了長期被奴役的伊拉克人民。正像美國鏟除塔列班的戰爭使阿富汗人民從類似中世紀的統治中被解放一樣,伊拉克人民也終於獲得了自由。
伊拉克異議作家馬基雅(Kanan Makiya)在美國電視上說,上次波斯灣戰爭時,很多伊拉克人站到自己房子上,歡迎美軍飛機對巴格達的轟炸,等待美國聯軍解放伊拉克,但美軍半途而廢,讓他們非常失望。這次他們終於夢想成真,薩達姆政權將像塔列班一樣,成為歷史名詞,從這個世界永遠消失。 薩達姆政權被鏟除之後,伊拉克完全可能像阿富汗那樣走向民主。而且從各方面指數來看,伊拉克的情況遠比阿富汗好,無論是經濟水平,人民教育程度,以及具有中央管理機制(不像阿富汗原來曾長期內戰,國不成國)。另外伊拉克還有比較成型的海外異議組織,在戰前就開過三次代表大會,選出65人戰後管理委員會。異議人士中包括伊拉克前國會議長、前外交部長、軍隊副參謀長等高層官員,以及像在美國波士頓布戴斯大學擔任教授的馬基雅等知識份子等。而且伊拉克不像阿富汗那樣資源貧瘠,它的地下石油蘊藏最多可達三千億桶,如果伊拉克恢復戰前最高時的每天生產300萬桶計算,可連續開採三百年。這將為戰後伊拉克的重建提供主要基金。
伊拉克可能成為第二個土耳其
美軍進入伊拉克,等於在阿拉伯世界的專制鏈條中打開一個缺口,因為阿拉伯聯盟的22個國家,沒有一個實行真正的民主選舉。有人認為伊拉克地處中東地區心臟地帶,周圍全是阿拉伯國家,該國2,300萬人口中97%信仰伊斯蘭教,因此即使薩達姆政權被鏟除,在這種地緣政治環境和穆斯林文化背景下,伊拉克也無法走向真正的民主和穩定,美軍進入之後,將會碰到一個燙手山芋。但過去人類歷史的經驗已對這種預測提出反證:二戰後,美國用軍事佔領的方式改造了日本,把它從軍國主義變成了一個民主國家。有人強調日本不是穆斯林文化,但有200萬人口(其中80%是穆斯林人)的科索沃,美國軍事干預和駐軍之後,現在不僅穩定,並民選出自己的政府,走向了民主。更明顯的例子是土耳其,這個北約26個成員中唯一的穆斯林國家,也是當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國軍事領袖使用武力強行把它政教分離、世俗化、推向民主的;過去半個世紀土耳其一直實行民主制度,不僅政局穩定,而且越來越融入西方,早在五十年代就加入了北約,現在正爭取加入歐盟。土耳其的例子證明,不是民主自由的力量有能力戰勝伊斯蘭文化中的原教旨部分,就是伊斯蘭文化在民主自由的價值面前沒有抵抗的能力,或者說,在解除了政教合一的專制制度之後,伊斯蘭文化和民主制度可以兼容並處。
解決「巴以衝突」的曙光
美軍進入伊拉克之後,不僅解放了那裡被奴役的人民,而且從地緣政治的戰略角度,將對周邊的阿拉伯專制國家構成壓力。從地理位置來看,首當其衝是伊朗,因為美軍將形成上面從阿富汗(有大量美軍駐紮),下面從伊拉克,兩面夾擊牽制伊朗的戰略局面。伊朗如果繼續研製核子武器,支持恐怖份子的話,美國則更有戰略優勢從上下兩面向伊朗施壓,並可能採取軍事手段,像1981年以色列轟炸伊拉克的核武基地那樣,摧毀德黑蘭的核子試驗工廠。
正像美軍通過阿富汗戰爭進入中亞地區,空前擴大了美國在中亞、南亞區域的戰略影響力一樣,美軍進入伊拉克,並在那裡建立一個親西方的民主政府(伊拉克異議組織已通過決議,將建立一個政教分離、民主憲政的政府)之後,將對周邊的伊斯蘭原教旨活動猖獗的沙烏地阿拉伯、君主制的科威特、開明專制的埃及和約旦,以及支持哈馬斯等恐怖組織的敘利亞、黎巴嫩等,都構成壓力和制約。美國打下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已證明,必要時美國有能力、有決心鏟除其他窩藏支持恐怖份子的阿拉伯專制政權。
薩達姆政權被鏟除之後,對解決巴以衝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因為「哈馬斯」和阿拉法特的巴解組織屬下的「法塔赫烈士旅」等恐怖組織,主要資金來自薩達姆政權,連巴勒斯坦使用自殺炸彈殺害以色列平民的所謂「烈士」,伊拉克都給予兩萬五到四萬美元的獎賞。因此薩達姆被鏟除,中東的阿拉法特和哈馬斯們就斷了主要的「糧草」。同時美國提出的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方案,也對巴勒斯坦內部的溫和派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大棒和胡蘿蔔並用的政策下,巴以衝突有解決的希望,或至少會降低和制約哈馬斯等恐怖組織在這個地區的活動能力。
倒薩是21世紀的「諾曼底登陸」
美軍攻克伊拉克,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穆斯林的「奧斯曼帝國」解體之後,中東地區的最大事件。這也是美國軍事力量第一次大規模進入並將相當長時期地駐紮在一個阿拉伯國家;由此將構成美國軍事力量主導全球四個主要戰略地區的世界新格局:
第一是歐洲。雖然冷戰結束,但仍有大量美軍駐紮在歐洲國家,這次德國在聯合國杯葛美國議案,五角大樓已表示,將要撤銷和削減在德國的美軍基地,但並不撤回本土,而是轉移到原東歐國家,因那些經歷過納粹和共產主義摧殘的國家和人民,更懂得什麼是邪惡,什麼是自由,更懂得感謝美國為主的自由力量擊敗了這兩種邪惡,使他們獲得解放。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這次領導的倒薩「意願聯軍」中的45個國家(上次波斯灣戰爭是34國聯軍),有全部原東歐的10個國家的原因。
第二是亞洲。美國在日本和南韓駐紮有十萬軍隊,雖然美國把反恐作為全球戰略重點,但並沒有忽視亞洲的區域安全,尤其是仍嚴密監視北韓的可能蠢動,以及制約解放軍的可能擴張。
第三是中亞。通過阿富汗戰爭,美軍進入中亞,不僅在這個區域的美國影響力空前增強,而且美軍就駐紮在中共的後方腹部的家門口,等於從後面制約解放軍在台海的可能行動,和前面的美日軍事聯盟一起,構成前後夾擊制約中共的戰略局面。
第四是中東。美軍通過進駐伊拉克,等於在中東心臟地帶保持相當的軍力,對威懾周邊的阿拉伯專制國家,尤其是對可能衝突的立即反應,將具有更大的戰略優勢。
再加上美國本身地處美洲,等於美國在歐洲、亞洲、中亞、中東、美洲全部具有相當的軍力,形成了美國維護和保障21世紀世界穩定與和平、傳播民主價值的戰略優勢,以及威懾、制約以至必要時懲罰那些流氓國家的「世界警察」地位。
因此《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曾兩次獲得普利策獎的中東問題專家弗裡德曼(Thomas Friedman)在對伊戰爭打響那天發表的文章說,對伊戰爭,將是21世紀的「諾曼底登陸」,是解放伊拉克的開始,也是民主自由的價值進入中東、席捲阿拉伯世界專制制度的開始。
2003年3月22日於紐約(原載《爭鳴》4月號)(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