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莉:遭遇黃海

發表:2002-10-02 17: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據波士頓環球報9月29日報導,中國巡邏機低空掠過美國海軍在黃海海域上的一艘沒有武裝,號稱「在做常規的海上軍事測勘活動「的船隻,這一舉動波士頓環球報說早在九月初就開始了。而同時,中國外交部私下裡至少兩次向美國提出抗議,美國最終的答覆是一封簡訊,稱美國在任何國家的海上專屬經濟區都有權作類似在黃海所做的舉動。這導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公開譴責美國海軍的行動違反了海洋法。

對國際海洋法理解不一

一位專門研究中國海軍問題的,國防大學教授博那德科爾(Bernard 「Bud」 Cole)說「中美這次在黃海的糾紛首先代表了兩國在國際海洋法上的觀點差異」。1972年國際海洋法規定一國海岸線12海浬之內屬於領海,24海浬內屬於鄰海,200海浬內屬於海上專署經濟區(EEZ)。「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同意美國對海上專署經濟區的解釋,只有中國,印度等幾個國家對海上專署經濟區堅持自己的解釋。」科爾說。海上專署經濟區上一般可以進行開採石油等經濟活動,不需所屬國的事先許可,而對科學研究為宗旨的考察船沒有明確的規定。這正好成為中美歷次海洋糾紛的焦點。誰也不願退步。

科爾說據他所知,中美兩國外交官正在磋商如何解決目前的緊張事態,防止未來的衝突。但是兩國軍事對這一問題還沒有緊迫感,所以短期內不會有什麼根本解決。

地緣政治衝突

除去國際海洋法理解上有歧義之外,中美雙方在中國邊界臨近海域中衝撞不斷,直接反映了一個地緣政治的現實,一個正在從綠水走向藍水,正在崛起的新興力量和另一個已經佔據世界和地區海洋優勢的力量不可避免會有一天撞到一起。

美國在亞洲開展活動和影響歷史上就有獨特的重視海洋的習慣。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的歷史幫助美國發展成太平洋上的強國。雖然,兩場著名的陸地戰爭--越戰和韓戰-更為人瞭解,但是美國在二戰,冷戰,以及今天後冷戰時代對亞太地區的戰略仍然以考慮海洋上的影響為主。當然越戰和韓戰都不甚光彩地結束,這更加深美國在亞太的海洋心態,「總之不在亞太打陸地戰「應該是四,五十年前韓戰,尤其是越戰直接給美國的教訓。這使得我們更容易理解為什麼美國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一如既往地選擇日本和南韓作為東北亞的盟友。

冷戰後,美國軍隊在進行戰略思想的再定位,最有影響力的是1992年9月美國海軍出版的書《來自海洋:為21世紀準備海軍服務》,它從根本上改變美國海軍過去的使命,即在海洋上同其他國家的海軍作戰,或者「爭取海洋控制」,逐漸轉向利用美國海上優勢地位,支持美國陸軍,空軍的行動,也可以說是「通過海洋控制權爭取陸地控制權。」後冷戰時代,美國海軍的另一個轉向是加強對非軍事資源的關注,這包括捕魚,資源礦產,領土糾葛等等。

在亞太的背景下,美國對海洋絕對優勢的追求仍然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主要的目標,它同時也在努力勸說亞太地區的國家認同和追隨美國的海洋戰略。一個正在增長中的不定因素是中國在海上力量的發展對目前亞太海洋所帶來的體制上的風暴。亞太國家接受以誰為主導的航海自由權,日韓怎樣看待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的領導地位對美國的戰略實現極為重要。

合作模式

美國海軍和中國海軍應該建立穩固的機制來避免摩擦和碰撞,這可能回到兩國關係大的框架下。但是海軍的合作並不是沒有突破口。中美雙方曾經過兩年的接觸和對話,於1998 年1月19 日簽定軍事海洋協商條例 (Military Maritime Consultative Agreement或者MMCA)。

軍事海洋協商條例是自1990 以來中國和美國採取的的第一項增進兩國軍隊信任的舉措,也是九十年代以來,中美簽定的第一個正式的軍事協定。它的產生首先是為了幫助中美兩國建立一個有關海洋通信中美軍方對話的論壇。當時簽字的前任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說,「隨著我們海軍,空軍更多的接觸,希望這一協定幫助雙方增進理解,減少錯誤估計的可能性。中方簽字的遲浩田將軍說「這一協定有助於亞太和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軍事海洋協商條例是前任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海軍上將,司令官,後來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的約瑟夫普熱爾Prueher從1996年開始發起的提議。

這一協議包括向兩國海軍操作系統的人員討論航海安全和通信問題的問題。 它還包括海上遇險船隻的查找和搶救合作,及其他人道主義的協助。中美MMCA年會從1998 年7月第一次開始。1999 年夏天舉行兩次後續的工作小組會議。雙方代表團的成員包括高層和中間級別的海軍和空軍官員,海岸警衛隊,和軍隊官員。可惜這一機制因為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而遭到重創。兩國軍隊關係又因小布希政府上臺後發生的「EP-3海南危機」落入冰點。

但是這是中美兩軍,尤其是海,空軍可以找的合作突破口。加強互信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對話的習慣需要培養,個人層次,全方位的交流也是需要很多的時間和耐心。最終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個相互都認可的,穩固的安全機制來避免摩擦。雖然在長時期沉默和老死不相往來後,一點危機帶來一點交流,雙方在小問題上做文章,互摸對方的實力和決心,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但是由於中美兩國的軍事對話交流渠道一直不暢。兩個巨人之間,沉默,對另一方缺乏瞭解,不信任,不明白對方的用意,誤解,最後會逐漸積累,變質成敵意。疏遠並不能化解矛盾。它只是積累矛盾和延遲矛盾爆發而已。這是中美在未來十年必須面對的現實,也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否則,下一次海洋遭遇,不能化險為夷,就會不幸變成一場惡戰。

原載《華盛頓觀察》週刊2002年第二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