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應新一波「中國威脅論」為何忍氣吞聲

發表:2002-07-19 18: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世界日報社論:中美關係的風風雨雨,其實並不像北京所說的「臺灣問題是關鍵」;相反,中美關係的較力,背後反映的是制度價值觀不同的兩個大國,在實力彼此消長的過程中,進行的一場世紀之爭,其結果關係到一個超級大國能否維持住全球唯一霸權,另一個大國能否突圍崛起,與前者分庭抗禮,而臺灣問題,只是雙方彼此牽制的一枚棋子,也是可能攤牌的一個導火線。目前,因為美國面臨反恐怖主義,中東問題以及國內企業危機的挑戰,而北京也面臨權力交替的不確定因素,雙方的較量和互動變得相當微妙,在臺灣問題上的拉鋸戰也呈現出多面性。美中近日出爐的幾份報告,勾勒出雙方戰略思維和具體策略的線條,為我們掌握與瞭解美中關係的實質提供有力的線索。

繼美國國防部12日提出「中國解放軍軍力報告」,首度質疑中方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承諾,以及首度強調北京可能對鄰國構成威脅之後,由美國國會成立的跨黨派「美中安全檢討委員會」也在15日發表其首份年度報告,不但從另一個側面印證國防部報告的主基調,也強烈警告美國的國防工業礎因為過度依賴大陸進口產品而遭到損害,並批評美國的中國大陸政策零膚淺且前後不一。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這兩份報告的潛在主旨,就是強調中國大陸急速發展的經濟力量,必將形成國防現代化,這不一定帶來北京專制政治體制的改變,相反會威脅美國的亞洲戰略,其第一個後果可能就是臺灣在中共武力脅迫下走向統一,同時報告也把北京的武器擴散同恐怖主義對美國安全的威脅掛上鉤。結論很清楚,北京是華盛頓的剋星。由此可見,無論是柯林頓時代還是布希時代,白宮行政部門從務虛的強硬走向務實的妥協,看在軍方和大部分智庫學者的眼裡,都是對華政策的「膚淺與不一致」,美國要遏制中國「邪惡勢力」的可能坐大,在經濟上必須制約北京,在軍事上必須與臺灣密切對話,讓中國大陸的發展納入美國可以控制的範圍。

本來,美國經濟如果強勁復甦,導彈防禦系統發展順利,這些報告的出籠,僅僅可以成為美國行政當局軟硬兩手對付北京的政治籌碼,但是,因為美元貶值,股市大跌,導致布希政府的政治資源快速流失,而從美國流出的國際資金又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增加美中的「瑜亮情結」,「中國威脅論」在主流媒體的操作下,可能引發民意的共鳴,迫使布希政府在賓拉丹、胡森之外,也再次找上北京作為轉移矛盾焦點的物件,在臺灣軍售等問題上拉高與北京的對抗。上述報告只是紙上談兵,還是迅速化為白宮施政的內容,可以在加州登場的美臺戰略對話中窺得端倪。

當然,北京對美方的報告和輿論的走向十分警惕,除了讓媒體出面抨擊美國重炒中國威脅論,也一反鼓吹中國崛起而煽動民族主義的常態,「適時」拋出大陸智庫的分析報告,「謙虛」地承認綜合國力僅為美國的四分
之一,而且排在日法英德,甚至被大陸嘲諷為改革失敗的俄羅斯之後,以
此來降低「中國威脅論」的衝擊;江澤民也公開表示不支持尼泊爾的毛共游擊隊,以此來減緩鄰國對中共的疑慮;在對臺問題,也由汪道涵意外提對陳水扁抱有希望,沖淡北京部署對臺導彈的衝擊。由此可見,北京企圖用更加忍耐的「韜光養晦」來對付新的這一波中國威脅論,鞏固胡錦濤訪美的成果,鼓勵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溫和轉變,營造江澤民能夠搞定中美關係的氣氛,有助於其繼續留任中央軍委主席。

然而,最為重要的是,北京充分認識到,與美國的「口水戰」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陷入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也是凶多吉少,唯有低調因應,創造經濟展的穩定國際環境,增加綜合國力和市場磁吸效應,才能真正持續中國崛的進程,也在臺灣問題上贏得迴旋空間。

由上所述,只要臺灣不宣布獨立,中美兩個沒有同時陷入內部的社會困境,需要把矛頭引到外面,那麼,北京不可能輕易對華盛頓翻臉,布希對華政策的「不一致」還會持續,對華政策的底線即一個中國政策架構不會驟變,加強對臺軍售與加速同北京建立新軍事關係可以並行不悖,而中美兩大國的競爭,也會時緊時松地進行下去,鹿死誰手,依然是未來歷史之
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