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图片来源: 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28日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上任后,没多久就推出“一带一路”,此项计划被北京政府包装成为21世纪最雄心勃勃的一项全球发展倡议,其于中国官方叙事中,对比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基础设施体系,且以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成本和工期,瞄准了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区域,来推动公路、铁路、港口与能源等大型工程。
根据《自由时报》报导,中国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在2025年的前7个月,中国企业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非金融类中,直接投资达到了1607.9亿元人民币,年增24.7%。依据中国社群资料,截至2025年11月为止,总共有47家央企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累计参与、参股、投资或者与沿线国家企业合作,总计项目超过了3116个。
在合作领域上有3大类,其中包括基础建设,包含铁路、公路和港口等,以及能源项目,在20多个国家进行60多个油气管道项目与电站。此外还有产业基建,包括了建设130套的跨境系统、数据中心、5G基地台,以及中白工业园区和赞中经贸合作区等。
然而,在10年之后,中国此项广大宏愿计划却遭爆出“全世界欠薪”。依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国、央企业于一带一路沿线所承揽的项目多达了数千件,其工地分布跨越5大洲,可是在全球至少已经有14个国家,包括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几内亚、柬埔寨和坦桑尼亚等地的工人遭拖欠薪资达数月,甚至半年之久。
而被点名的这些国、央企,其不只是中国对外基建主力,甚至是北京外交叙事中的“国家队”,包括了中石化、中铁、中建、中石油、中国水电、中冶、中电建、中土和山西建投等,可说无一幸免。
有专家表示,与美国的全球基建与投资伙伴关系(PGII)或者欧盟的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相比较,中国大陆的竞争力核心即是“成本低、速度快和融资宽松”。但这些优势是建立于压缩劳工成本、宽松监管及层层分包(Subcontracting chain),而这些特质让中国于“工程进度”方面,优先于“工程治理”。
现今欠薪事件广泛浮现出,不只侵蚀中国于开发中国家的影响力,同时也转变为国际竞逐的舆论战和信任战。而这问题恐将会直接伤害“中国模式”是否还可信的根基。
五大洲灾情频传 “一带一路”裂痕已全面浮现
据悉,“一带一路”倡议是在2013年正式启动,其具体时间是在当年9月与10月,习近平于哈萨克和印尼访问时,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并于11月确立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可是进行还不到2年,白俄罗斯就已经爆发出中企积欠薪水事件。据报导指出,2015年7月,有百名的中国工人在多布鲁什纸厂展开工程,因为被拖欠薪水已长达数月之久,引发这些中国工人集体徒步游行了10多公里,来向中国大使馆陈情,因而震惊当地政府。
之后,在非洲方面也爆出欠薪。中国为了提高对铁矿石谈判的筹码,而深度参与西芒杜铁矿项目,该工程涵盖矿山、铁路和港口等系统,总投资超过了232亿美元,其被北京视为一个非洲合作样板的重大项目。由于中企拖欠薪资与加班费,不仅影响了中国工人,也激怒当地工人,并导致两方工人一起抗议。
在亚洲地区方面,2019年柬埔寨西港的中国建筑工人,发生拉横布条,以抗议欠薪。2024年,中国央企的中建五局于非洲几内亚的建筑工地,被当地工人罢工抗议,甚至遭工人用枪指头,最后才将欠薪返还。
此外,老挝农民工因为不满参与中老铁路的建设,但却遭中企欠薪,而占领了中国领事馆。在2024年初,中国水电七局于雅万高铁项目也因为欠工程款,而爆发印尼工人讨薪事件。
在中东地区,今年中石化五公司的沙特阿拉伯马赞条天然气处理项目,发生数百名工人集体罢工,他们要求中企发放拖欠的工资。有工人透露,他们已经长达7个月没有领到工资,导致许多人不得不依靠网络贷款来维持生活。
分析认为,由于“一带一路”于海外移植了中国的“层层分包”、“成本压低”及“责任分散”模式,可是当出海遇到了外部风险,其中包括政局、付款延宕及资金链压力等情况之时,项目最末端的工人就遭牺牲,以致欠薪自然爆发。
多名学者观察,在海外大型基建或者承包工程中,特别是中国央企承包国外项目之时,实务上经常见到了“主承包/子公司/当地合资公司或者当地公司”架构,而真正到工人手上的雇主,已经是“多层分包”,这让投资风险和成本一路往下传递至末端,这亦是薪水拖欠及权益难以追偿的原因。当发生资金链吃紧或者款项延宕时,最下层的分包商往往会先将工人薪水积欠,而上层的央企则以“正在结算”和“正在审核”等理由来推责。
专家表示,从中国骨干企业欠薪的事件遍布五大洲的观察,现今“一带一路”的地图裂痕已不断扩大中。同时中国企业海外管理的危机全面浮现,其是系统性管理危机的外溢。
财务结构远不如外界想像稳健
北京政府推动的“一带一路”,被视为外交手段和全球经济整合蓝图,可是财务结构却远无外界想像的稳健。
有专家称,一带一路早期用“外交优先、经济其次”模式进行运作,有许多工程刻意压低价格来换取当地政治友好,所以利润本来就不高。有许多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也出现了恶化或者政局变动,致使当地工程款常遭延后、减少或者冻结。
不过最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不振,且地方政府财政恶化,使得向海外平台公司输血减少,这是国企现金流遭迫紧缩的主要原因。
中国中铁官网曾经引用了国资委统计,由投资金额上来看,国企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中国国企境外的子企业获利能力却不强,在其境外投资项目之中,获利、持平及亏损各占了1/3,此基本上是反映出国企海外经营的状况。
有研究直指,在一带一路启动之后,中国部分基础建设投资的回报上,并不如预期,甚至有些投资项目的损失比例,可能十分高。比如,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它的核心炼油厂计划从2019年起就没有实质的成果,而且斯里兰卡本身也面临了严重经济危机。
中钢集团有关收购澳洲中西部公司(Midwest Corporation)计划,因为该项目原本预期开采赤铁矿,但最终却发现是磁铁矿,又加上港口和铁路等基础设施的问题,致使计划失败,并造成大约100亿人民币亏损。
此外,还有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所投资的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已经被缅甸政府搁置,其面临了36亿美元损失。
专家表示,一带一路模式本身就有结构上的缺陷,其原因在于北京当局希望用基建来换外交影响力,可是企业则必须以现金流活命,一旦此2种逻辑发生了冲突,最先遭到挤压的就是工人的劳动报酬。
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的低迷,在境内的国央企已经屡屡传出拖欠工程款,其自身都自顾不暇了,因此对外“大撒币”也遭到影响,频频爆发海外工程欠薪事件,这是压力锅爆炸之后的排气孔。
专家称,“延迟支付工资”为一种隐性融资(implicit financing),如今“延迟发放工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于资金吃紧之时,最常见的隐性融资手段之一,亦即现金流紧缩时的第一个调节器,以致造成海外欠薪事件密集爆发。
中国模式不可靠?欠薪已成外交破洞 从王牌变成“不良资产”
中国国企在全球多国遭揭露欠薪事件,以及爆出多个专案或工程陷入停摆或者烂尾,甚至有项目实际成果与最初所承诺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致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的若干国家没有受其利,甚至许多参与国已开始进行“去中国化”。
有些负债累累的开发中国家,因为积欠中国的外债用利率更高的商业来援助居多,又加上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Fed)的大幅升息,致使融资成本骤增,以及因背债国财政管理欠佳等因素,而相继陷入债务危机。
现今包括意大利、巴拿马、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菲律宾等国家,都已陆续宣布退出或者停止相关合作。
有专家认为,由于中国过去强调与西方不同、不附带政治的条件、不干涉内政,可是当发生了工人被欠薪、工地事故的频发、透明度不足,而让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和社会开始质疑“中国模式是否会比西方模式更为可靠”。
外交学者表示,一带一路的最大挑战并不是金额不足,而是信任的流失。当欠薪成为了全球多起新闻的共同标题,那么一带一路非但失去当初光环,更也可能成为中国外交策略中的一个“不良资产”。
责任编辑:王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