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模式不可靠?世紀大工程五大洲災情頻傳裂痕全面浮現(圖)


2023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講話。
2023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圖片来源: 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8日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上任後,沒多久就推出「一帶一路」,此項計畫被北京政府包裝成為21世紀最雄心勃勃的一項全球發展倡議,其於中國官方敘事中,對比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基礎設施體系,且以遠低於西方國家的成本和工期,瞄準了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區域,來推動公路、鐵路、港口與能源等大型工程。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中國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在2025年的前7個月,中國企業於「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非金融類中,直接投資達到了1607.9億元人民幣,年增24.7%。依據中國社群資料,截至2025年11月為止,總共有47家央企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累計參與、參股、投資或者與沿線國家企業合作,總計項目超過了3116個。

在合作領域上有3大類,其中包括基礎建設,包含鐵路、公路和港口等,以及能源項目,在20多個國家進行60多個油氣管道項目與電站。此外還有產業基建,包括了建設130套的跨境系統、數據中心、5G基地台,以及中白工業園區和贊中經貿合作區等。

然而,在10年之後,中國此項廣大宏願計畫卻遭爆出「全世界欠薪」。依據不完全統計顯示,中國國、央企業於一帶一路沿線所承攬的項目多達了數千件,其工地分布跨越5大洲,可是在全球至少已經有14個國家,包括白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幾內亞、柬埔寨和坦尚尼亞等地的工人遭拖欠薪資達數月,甚至半年之久。

而被點名的這些國、央企,其不只是中國對外基建主力,甚至是北京外交敘事中的「國家隊」,包括了中石化、中鐵、中建、中石油、中國水電、中冶、中電建、中土和山西建投等,可說無一倖免。

有專家表示,與美國的全球基建與投資夥伴關係(PGII)或者歐盟的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相比較,中國大陸的競爭力核心即是「成本低、速度快和融資寬鬆」。但這些優勢是建立於壓縮勞工成本、寬鬆監管及層層分包(Subcontracting chain),而這些特質讓中國於「工程進度」方面,優先於「工程治理」。

現今欠薪事件廣泛浮現出,不只侵蝕中國於開發中國家的影響力,同時也轉變為國際競逐的輿論戰和信任戰。而這問題恐將會直接傷害「中國模式」是否還可信的根基。

五大洲災情頻傳 「一帶一路」裂痕已全面浮現

據悉,「一帶一路」倡議是在2013年正式啟動,其具體時間是在當年9月與10月,習近平於哈薩克和印尼訪問時,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並於11月確立為中國的國家戰略。

可是進行還不到2年,白俄羅斯就已經爆發出中企積欠薪水事件。據報導指出,2015年7月,有百名的中國工人在多布魯什紙廠展開工程,因為被拖欠薪水已長達數月之久,引發這些中國工人集體徒步遊行了10多公里,來向中國大使館陳情,因而震驚當地政府。

之後,在非洲方面也爆出欠薪。中國為了提高對鐵礦石談判的籌碼,而深度參與西芒杜鐵礦項目,該工程涵蓋礦山、鐵路和港口等系統,總投資超過了232億美元,其被北京視為一個非洲合作樣板的重大項目。由於中企拖欠薪資與加班費,不僅影響了中國工人,也激怒當地工人,並導致兩方工人一起抗議。

在亞洲地區方面,2019年柬埔寨西港的中國建築工人,發生拉橫布條,以抗議欠薪。2024年,中國央企的中建五局於非洲幾內亞的建築工地,被當地工人罷工抗議,甚至遭工人用槍指頭,最後才將欠薪返還。

此外,寮國農民工因為不滿參與中老鐵路的建設,但卻遭中企欠薪,而佔領了中國領事館。在2024年初,中國水電七局於雅萬高鐵項目也因為欠工程款,而爆發印尼工人討薪事件。

在中東地區,今年中石化五公司的沙烏地阿拉伯馬讚條天然氣處理項目,發生數百名工人集體罷工,他們要求中企發放拖欠的工資。有工人透露,他們已經長達7個月沒有領到工資,導致許多人不得不依靠網路貸款來維持生活。

分析認為,由於「一帶一路」於海外移植了中國的「層層分包」、「成本壓低」及「責任分散」模式,可是當出海遇到了外部風險,其中包括政局、付款延宕及資金鏈壓力等情況之時,項目最末端的工人就遭犧牲,以致欠薪自然爆發。

多名學者觀察,在海外大型基建或者承包工程中,特別是中國央企承包國外項目之時,實務上經常見到了「主承包/子公司/當地合資公司或者當地公司」架構,而真正到工人手上的雇主,已經是「多層分包」,這讓投資風險和成本一路往下傳遞至末端,這亦是薪水拖欠及權益難以追償的原因。當發生資金鏈吃緊或者款項延宕時,最下層的分包商往往會先將工人薪水積欠,而上層的央企則以「正在結算」和「正在審核」等理由來推責。

專家表示,從中國骨幹企業欠薪的事件遍布五大洲的觀察,現今「一帶一路」的地圖裂痕已不斷擴大中。同時中國企業海外管理的危機全面浮現,其是系統性管理危機的外溢。

財務結構遠不如外界想像穩健

北京政府推動的「一帶一路」,被視為外交手段和全球經濟整合藍圖,可是財務結構卻遠無外界想像的穩健。

有專家稱,一帶一路早期用「外交優先、經濟其次」模式進行運作,有許多工程刻意壓低價格來換取當地政治友好,所以利潤本來就不高。有許多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也出現了惡化或者政局變動,致使當地工程款常遭延後、減少或者凍結。

不過最重要的是,由於中國經濟持續不振,且地方政府財政惡化,使得向海外平台公司輸血減少,這是國企現金流遭迫緊縮的主要原因。

中國中鐵官網曾經引用了國資委統計,由投資金額上來看,國企於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中,是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可是中國國企境外的子企業獲利能力卻不強,在其境外投資項目之中,獲利、持平及虧損各佔了1/3,此基本上是反映出國企海外經營的狀況。

有研究直指,在一帶一路啟動之後,中國部分基礎建設投資的回報上,並不如預期,甚至有些投資項目的損失比例,可能十分高。比如,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它的核心煉油廠計畫從2019年起就沒有實質的成果,而且斯里蘭卡本身也面臨了嚴重經濟危機。

中鋼集團有關收購澳洲中西部公司(Midwest Corporation)計畫,因為該項目原本預期開採赤鐵礦,但最終卻發現是磁鐵礦,又加上港口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問題,致使計畫失敗,並造成大約100億人民幣虧損。

此外,還有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所投資的緬甸密松水電站項目,已經被緬甸政府擱置,其面臨了36億美元損失。

專家表示,一帶一路模式本身就有結構上的缺陷,其原因在於北京當局希望用基建來換外交影響力,可是企業則必須以現金流活命,一旦此2種邏輯發生了衝突,最先遭到擠壓的就是工人的勞動報酬。

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的低迷,在境內的國央企已經屢屢傳出拖欠工程款,其自身都自顧不暇了,因此對外「大撒幣」也遭到影響,頻頻爆發海外工程欠薪事件,這是壓力鍋爆炸之後的排氣孔。

專家稱,「延遲支付工資」為一種隱性融資(implicit financing),如今「延遲發放工資」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於資金吃緊之時,最常見的隱性融資手段之一,亦即現金流緊縮時的第一個調節器,以致造成海外欠薪事件密集爆發。

中國模式不可靠?欠薪已成外交破洞 從王牌變成「不良資產」

中國國企在全球多國遭揭露欠薪事件,以及爆出多個專案或工程陷入停擺或者爛尾,甚至有項目實際成果與最初所承諾之間存在很大的落差,致使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的若干國家沒有受其利,甚至許多參與國已開始進行「去中國化」。

有些負債累累的開發中國家,因為積欠中國的外債用利率更高的商業來援助居多,又加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大幅升息,致使融資成本驟增,以及因背債國財政管理欠佳等因素,而相繼陷入債務危機。

現今包括意大利、巴拿馬、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菲律賓等國家,都已陸續宣布退出或者停止相關合作。

有專家認為,由於中國過去強調與西方不同、不附帶政治的條件、不干涉內政,可是當發生了工人被欠薪、工地事故的頻發、透明度不足,而讓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和社會開始質疑「中國模式是否會比西方模式更為可靠」。

外交學者表示,一帶一路的最大挑戰並不是金額不足,而是信任的流失。當欠薪成為了全球多起新聞的共同標題,那麼一帶一路非但失去當初光環,更也可能成為中國外交策略中的一個「不良資產」。



責任編輯:王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