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日民族主义:中国政治最廉价的兴奋剂(图)

作者:洪耀南 发表:2025-11-20 02:0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日本
2025年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东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致词。(图片来源:  T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20日讯】2025年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众议院备询时,首次明确表态:若中国以军舰封锁台海并伴随武力行动,可能构成《安全保障法制》下的“存亡危机事态”。她表示,“具体判断将视当时情势而定,但若出现武力攻击,构成的可能性极高。”11月10日,她于国会再度重申这是政府既定立场,仅承认“具体举例值得反省”。

《共同社》与《朝日新闻》皆指出,这番言论意在为自卫队未来的区域安全角色预做铺陈。而北京的反应毫不迟疑:外交部召见日本使节,发布赴日旅游与留学风险警示,并暗示将启动经济报复。

更具象征性的,11月16日,中国海警船驶入钓鱼岛(尖阁诸岛)海域,宣称进行“权益执法巡航”,在日本实际管辖区域直接展示中方存在。

这组对日动作,不论政策密度、动员速度或语言强度,都已超越常规外交摩擦,呈现高度制度化、程式化的民族主义动员。而关键问题是:这真是主权本能反应?还是用来转移国内焦虑的政治戏法?北京此举一石二鸟不仅对日本民意发动认知攻势,也藉民族主义把内部矛盾重新包装。

从外交反制到舆论动员:民族主义的标准剧本

中国利用民族主义作为政治杠杆已非首次。在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争议中,中国各地爆发反日示威。街头焚毁日系车、砸毁日企、抵制日货与旅游团取消的场景,情绪一度失控。

而2025年的版本更为冷静却更算计。这不再是群众自发的情感,而是政权主导的协同动员:外交召见、海警巡航、航班退票、留学警示,再由《环球时报》、央视、《学习强国》接力铺陈叙事。

短短数日内,官方就完成“日本挑衅→中国反制→全民支持”的情绪链。民族主义在此不再是群众心声,而是一套可反复使用的政治技术。

民族主义:北京治理焦虑的止痛剂

若仅从外交层面理解这场对日强硬,很容易忽略其背后更深层的政治逻辑——那就是中国难以掩盖的内部压力。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25年第三季数据,城市青年失业率高达18.4%(优化后);房地产投资年减11.2%;地方预算赤字全面攀升;出口连三季下滑,外资加速撤离。

《IMF亚洲区域展望》指出,中国同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与“治理信任危机”。而习近平体制下的政策高度集中,让错误难以调整,矛盾只能堆叠。

在这个背景下,反日民族主义成为一种最方便、最低成本的情绪止痛剂:

制造外部危机→触发民族愤怒→模糊经济焦点→巩固政权正当性。

与其修补真正的结构性问题,不如发动一场外交对抗来转移注意力。

低成本、高报酬: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这次对日反制采用的是“准制裁+舆论动员+行政限制”的三重组合拳:军事面:仅以海警船施压,维持“灰区”紧张,而非军事升级;经济面:未正式制裁,但对旅游、留学、文化交流全面降温;舆论面:官媒与社交平台高度同步,塑造“中国不再容忍”的强硬姿态。

此举在国内能提升“捍卫主权”的象征效果,在国际则保留“可控升级”的回旋空间。

国际关系学者T.V.Paul曾指出,中国在面对区域摩擦时,擅长使用非军事手段进行“低强度危机管理”,如外交动员、经济杠杆与有限冲突威胁。而Alastair Johnston亦指出,中国经常透过民族主义与话语控制来操控外交政策议题与内部动员。此次对日行动,正体现出这种“经济民族主义+话语策略+地缘压力”的混合模式。

民族主义的双刃剑:最终会反咬操控者

问题在于:民族主义不是安全的武器。它能被点燃,却不一定能被熄灭。

2012年的反日抗议最终演变为暴力骚乱,中国政府不得不出动武警镇压“过度爱国者”。中共高层对此深感不安,认为民族激情若不受控,可能反噬政权本身。

如今民族主义的动员更为集中、更为造作,对其风险更应警惕。社会压力越大,群众对政府的期待越高;若政府任何让步,都可能被解读为“软弱”,反遭情绪倒逼。

政治心理学早有警告:“民族主义是一条火龙——你若不能持续喂养,它终将反咬你。”

舆论场的驯化:从公共讨论到情绪制造

2025年的中国舆论环境,已从“言论场域”变成“情绪工厂”:

1.官媒定调:央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统一叙事;

2.算法放大:微博、抖音、小红书推送强化敌我框架;

3.群体复诵:小粉红形成封闭回音室,情绪相互强化。

中国已形成国家主导的“心理操控架构”,透过舆情工程操纵民族情绪。但当社会长期在敌意与激情中运转,理性将被侵蚀,公共讨论被削弱,政策制定也可能被“虚构的民意”绑架。

结语:民族主义掩盖不了国家的不安

反日民族主义,早已不是历史创伤的延伸,而是北京治理逻辑中的标准工具。它的本质不是自信,而是不安;不是战略,而是治术的短视;不是力量,而是焦虑的伪装。

当一个政权需要靠制造敌意来维系稳定,真正的危机不在钓鱼岛,也不在台海,而在北京自身。

民族主义固然能被动员,但绝非无限资源。当它成为治理的替代品,最终将反噬操弄它的人。输的从来不是日本,而是中国自身的未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新世纪/Newtalk新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