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图片来源: 视频截图)
【看中国2025年10月3日讯】从历史与愿景退回到现实语言
2025年国庆讲话最大的变化,不在语气强不强,而是整体语境的压缩和平面化。
过去几年,习近平总要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再带出民族复兴的未来蓝图,历史与愿景一贯是主轴。今年,这些东西几乎消失。他不讲历史,不提未来,只锁定当下,内容贴近现实、语言保守,少了激情,多了算计。
整篇讲话,更像是一份对局势的“现况说明”,不是过去那种画大饼的宣言。
最明显的指标,是“完全统一”四个字不见了。这个曾在2023、2024年频繁出现的口号,这回被“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涉”取代。
不提统一,不代表放弃,而是现阶段不宜、不便、不用提。这不是语言上的失误,而是有意识的退场,是语言层级的降温。从进攻语态退到防守语言,从塑造愿景退到处理风险。
今年讲话的语言转向,至少有三个明显变化:
“完全统一”从讲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模糊的政策语言;
“真正的多边主义”首次出现,语境从内政转往外宣;
讲稿缩水、口号变密,少了论述,多了动员。
这些变化不是形式问题,而是整体战略语气的调整。语言变了,是因为北京在两岸局势、国内压力与国际环境间,需要找到一个更安全的语言立场。
统一梦退场、“外部势力”登场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外部势力干涉”的措辞这次大幅上提。虽然这不是第一次在讲话中出现,但这次的位置显然不同,几乎成了整段对台论述的主心骨。
表面上,这是对国际的警告;但实际上,它一语双用:
对内,是民族主义的发动钮,用来制造敌意、聚拢民心;
对外,是责任转移,把统一未果与两岸僵局包装成“外力干预”的后果。
这种语言策略并不新鲜,中共惯用的“双叙事体系”:对内一套,对外一套。一边激起民族情绪,一边向外界释放模糊讯号,既测试反应,又不真正亮牌。
语言一模糊,红线自然模糊。不是政策不清楚,而是刻意不清楚。这样既保留弹性,又避免承诺。一方面方便内部交代,一方面避免对外挑衅太多。问题是,这种模糊策略,也让台海的风险变得更难掌握——没有界线,就无法预期;没有预期,风险就容易外溢。
“真正的多边主义”:北京对外话语的新标签
“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句话,今年首度出现在国庆讲话中。听起来像是正面表述,但背后其实另有深意。
它针对的,是美国近年来淡出国际多边机制,尤其是川普(特朗普)时期的“退群”政策。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反驳西方对国际秩序的垄断,试图给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论述”一个合理出口。
说白了,这是把一场本应属于内政仪式的讲话,转为对外输出的话语平台。北京正在用这些语言符号,把“中国方案”包装成一种可以出口的全球秩序观。
这不是一个新口号,而是一种话语权布局的开始。
讲稿瘦身语气焦躁
今年讲话还有一个特点:讲稿变短,节奏变快,口号变密。过去常见的历史铺陈、政策愿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只争朝夕”、“永不懈怠”、“奋力前行”这类动员式标语的大量出现。
看起来简洁,其实透露出焦虑。
当政权已无力再凭历史召唤信仰,也无从建构一个可以说服民众的未来,它只能把语言压缩回当下,用一连串密集口号强化存在感。
这样的语言节奏,反映的是压力,是对不确定局势的反应。不是为了鼓舞人心,而是为了巩固当下。不是为了拉高期待,而是为了管控风险。
结语:统一梦不提、维稳梦接手
2025年这场十一讲话,讲得不多,却透露不少。
没有提统一梦,转而主打外部干涉与维稳情绪;不再搭建历史与未来的叙事桥梁,而是把语言锁定在眼前这个阶段性的风险管理上。
今天的习近平,不再是画大图的战略设计者,更像是一个防火线上的总指挥。他说得越少,反映的是政权越不安;口号越密,说明现实越难撑。
这不是一场高调的国家庆典,而是一场低调的政治降温操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新世纪/Rti 央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