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左)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2002年至2012年,胡锦涛与温家宝领导的“胡温体制”标志着中共政治的一个特殊时期。这十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面貌翻新,然而政治改革却始终停滞。胡温政府虽然提出诸多漂亮的口号,企图在经济繁荣中导入公平正义与政治透明,但必然是以失败收场,原因并非缺乏意愿,而是遭遇了强大的党内保守势力与利益集团的阻击,使这十年成为“有改革愿望、无改革力量”的矛盾年代。
被江泽民体系牵制的权力格局
胡锦涛名义上在2002年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2003年出任国家主席,但真正的权力却长期被江泽民所掌控。江在卸任后仍留任中央军委主席至2004年,并透过其核心盟友曾庆红、贾庆林、李长春等人掌控党务、宣传与人事系统。这个被称为“上海帮”的政治集团,是胡温改革的最大阻力。
曾庆红长期主掌中组部,控制高层干部任命与省部级布局,使胡锦涛难以在党内建立忠诚派系。任何涉及官员问责、反腐与透明化的举措,都可能触动江系网络的利益。结果,胡锦涛被架空于名义上的“集体领导”之中,实际上权力有限,政策推动力受制于党内平衡。这种格局使胡的“以德治国”、“民主法治”理念成为政治口号,而非行动方案。
政法系统与宣传系统的反扑
胡温政府初期试图推动司法透明与新闻开放,例如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的制度反思,曾一度让舆论监督露出曙光。然而这股改革气氛很快被政法委与宣传系统压制。罗干、周永康先后掌控中央政法委,扩充公安、国安与维稳力量,将“社会稳定”视为高于一切的指令。此时“维稳经费”逐年飙升,甚至在2011年超越军费。
同时,主管宣传的李长春强化对媒体与网络的控制。胡温时期虽是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年代,但《南方周末》、《财经》等媒体的改革声音屡遭封杀。政治改革的讨论被视为“敏感”,任何倡议民主或宪政的学者皆遭噤声。政法与宣传系统成为制度守门人,扼杀了胡温所期望的“政治开放”。
地方权贵与国企垄断的反对
胡锦涛强调“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温家宝则公开呼吁“打破垄断,推进市场化”。然而,地方政府与央企利益集团对此极为抗拒。地方官员依赖土地出让与基建投资维持政绩与财政收入,不愿放弃以债养政的模式;国有垄断企业则享有巨额特权与资源,既反对民营化,也抵制监管透明。
胡温曾试图推行“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与“国企改革蓝图”,但在国资委与部门保守派的压力下屡遭搁置。经济改革的重心逐渐转向“维持增长”而非“结构调整”。2008年四兆元刺激政策虽短期挽救了危机,却造成地方债务与权贵资本扩张,削弱了社会公平,反而加剧了制度固化。
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淡化毛泽东式的斗争论调,试图引导中国走向制度理性。然而党内左派学者与老干部却批评此举“右倾”、“亲资本”,主张回归“社会主义本色”。同时,军方保守势力仍然效忠江泽民体系,反对任何可能削弱党对军队绝对控制的改革。胡锦涛直到2004年才完全掌握军权,其施政长期受制于军方忠诚问题。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胡温体制的政治议程趋于保守,维稳成为最高政治原则。政治改革在实际操作中被转化为“制度完善”的技术工程,避谈权力制衡与公民参政。中国因此进入“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改革精神逐渐消散。
被制度吞没的理想主义
胡锦涛与温家宝曾展现温和的改革理想:胡提倡“以人为本”,温呼吁“政治改革不能再拖”。他们代表了中国体制内最后一代改革派的尝试——企图在不挑战党的领导前提下,推动法治、公平与开放。但这一尝试最终被党内既得利益与保守体制吞没。
胡温时代既非专制极端,也非民主启蒙,而是“制度惰性”与“改革恐惧”的结合体。当权力被网络化、维稳成为常态,任何改革力量都难以突破共产体制自我防卫铁墙。这十年让人不忍唏嘘的是台面上改革的语言依然存在,但实际运作中改革的力量却早已枯竭。
胡温体制的十年,是中国现代政治的一面镜子——它显示出即使体制内高层仍抱有改革的意愿,但中共暗黑势力权力结构的惰性更强。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与保守系统联手极力去维护现状——权贵利益共同体,阻止了政法制度透明,中共更不可能如中华民国一样去实现国父孙中山创立的三权分立。
当改革最终沦为口号,集体领导让位于红三代权贵子弟们的集权复辟,中国的政治发展也从此转折。胡温时代的失败,只能说是中共体制锁死中国百姓的最佳证明。无怪乎觉醒的中国人都知道,不管口号喊得再响亮,中共一天不倒台,中国人就等不到天亮的好日子。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