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了 人民日报8连发 体制内罕见讲真话(图)

发表:2025-10-12 11:2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7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消费降级
国人消费降级(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0月12日讯】(看中国记者孟浩综合报道)十一和中秋佳节刚过完,中国经济形势再引热议。《人民日报》连发八篇重磅文章为经济“正名”,却引发网民嘲讽。国庆消费数据揭示人均消费跌回十年前,凸显全民降级。体制内专家王小鲁直言经济结构性问题,呼吁深化改革,避中等收入陷阱。北京高层真的“急了”吗?

人民日报“八连发”:宏大叙事难掩民意反弹

国庆期间,《人民日报》密集刊发系列文章,标题气势恢宏:《从全球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跨越与嬗变》《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中国经济转型蕴含重大机遇》……这些文章试图从宏观视角剖析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承认当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但迅速话锋一转,指出产业转型有快有慢、不同地区和群体感受不一,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存在“温差”。例如,人工智能行业工资涨幅迅猛,是其他行业两倍,而房地产相关行业就业萎缩、工资缩水。文章结论是:不能因部分经营主体感受不好,就否定整体经济形势;要“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这一论调本意为经济“鼓劲”,却意外在网络上“出圈”,引发广泛嘲讽。网民以幽默而犀利的语言回击:“不能因为餐馆没客人、工厂停工、房子卖不动,就否定经济形势;个别群众口袋偏空、生意不佳只是个案。”更有网友调侃:“不能因为农民养老金只有200块,就否定体制内退休金上万;不能因为99%的企业亏损,就否定整体经济向好。”甚至有人直言:“不能因为老百姓失业负债买不起房,就否定经济形势。体制内的公务员、权贵、资本家不是过得纸醉金迷、声色犬马吗?他们一点没觉得经济不好。所以,不要因为你的感受不好,就否定领导的感受——领导的日子好极了!”

这些嘲讽直指社会分化现象:所谓“部分经济主体感受不好”,主要指向民营企业老板和体制外打工人,而“感受好”的则是政府、国企、公务员等体制内群体。这也解释了当下年轻人为何“挤破头”考公、进入体制——在中国,只有成为“食税阶级”才能过上稳定好日子。反过来,体制内常以“部分人过得不错”来肯定整体经济形势,忽视底层困境。网民将此比作“高级黑”,联想到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名言:“我也是十四亿分之一,我的同事也是,我们怎么没感受到压迫?”以及当年《人民日报》那篇“整个中国洋溢着乐观向上氛围”的“神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人民日报》连发八篇,特别强调“信息”和“确定性”。分析人士指出,越是强调确定,越透露出高层内心的不确定。经济好坏,群众最有发言权。若高层稍作基层调研,或许不会发表如此“外宣式”文章。长期以来,高层与底层“脱节”,对民间疾苦缺乏了解,导致政策脱离实际。近年来,能为底层发声、反映经济真相的专家愈发稀少。王小鲁曾公开质疑经济方针,却遭约谈警告。但他的观点——反对“义和团式”内循环、加强社会保障、坚持市场化——并非谬误,只是道出真相,却难以被采纳。

王小鲁体制内“讲真话”:从历史教训到现实警醒

作为体制内少有的“直言者”,王小鲁的分析在此次事件中被广泛引用。他在采访中回顾了中国经济历史:20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试图包揽一切,结果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人均GDP仅200美元,中国仍是穷国。这证明“靠政府解决一切”的道路行不通,必须转向市场化。市场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国应汲取人类共同的制度财富,不应盲目排斥西方经验。

当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2万美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进步巨大。但王小鲁警告:中国远非发达国家。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1万元,月均约2600元,意味着14亿人中有7亿人月收入低于此线,仅能解决温饱,距离发达国家标准遥远。盲目自大、宣称“世界老二、即将当老大”,只会招致外部压力。美国频频指责中国“已成发达国家”,部分原因在于中国自身宣传“过于膨胀”。

王小鲁直指收入分配问题:官方基尼系数0.46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0.25-0.37,甚至超过美国0.4。但实际更高,因高收入群体收入数据遗漏严重。高收入家庭常不愿配合调查,或隐瞒收入(可能因来源敏感或避税),导致统计偏低。这反映统计体系缺陷,缺乏强制或多渠道验证机制。

房地产问题是另一痛点。王小鲁分析,房价高企源于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推高地价,进而抬升房价。加上过去多年货币宽松,经济下行时“放水”刺激房地产,拉动增长,结果造成库存积压、空置房泛滥。过去20年,房地产企业在建房屋面积膨胀至八九十亿平米,人均10多平米。随着城市化放缓、就业形势恶化,需求跟不上,房价自去年开始下坡,未来将持续。限购限贷政策调整虽必要,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过度刺激已导致寅吃卯粮的恶果。

消费需求不足是核心症结。王小鲁指出,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仅37-38%,远低于国际60%以上。这与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缺失密切相关。4.6亿城镇就业者中,半数为外来人口,无本地户口,未被基本保障覆盖。失业后无依,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均困难,迫使他们“强制储蓄”,不敢消费。他强调,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而是自然需求。补贴买车等政策仅提前消费,难以持续。未解决社会保障全覆盖等根源问题,刺激无效。

王小鲁批评官员过于关注短期政绩,热衷拉动季度GDP,投资无效项目(如疫情后仍建方舱医院),而非长远改革。过去过度刺激投资,导致债务负担过重、产能过剩。最终需求是消费,投资应为其服务。若消费上不去,投资形成浪费,如空置房和闲置项目。内循环虽必要,但不能自我孤立。民营经济占经济大半,是内循环主力,但需公平营商环境与自主权保障。地方政府常干预民企,如派驻人员(虽定位为信息员,但易越界)。他强调,市场经济下,企业自主经营、盈亏自负;外部干预者不承担责任,只会添乱。

他呼吁深化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转型为服务型,专注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财政体制需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削减无效投资,增加保障支出。户籍、土地制度改革需加速,建设城乡统一市场。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同等服务,而是同等权利。社会保障需全覆盖,缩小差距——同为城市就业者,为何保障不均?失业保险覆盖仅一半,实际领取率更低(2024年2300万城镇失业,仅600万领保险)。这些缺陷压制消费。

王小鲁不赞成大幅提高福利(经济不景气下不现实),而是“雪中送炭”:确保全覆盖,解决公平问题。未来机会在于技术差距大、市场广阔、人力资本可提升;风险则来自结构失衡与体制弊病。人口老龄化非主要威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可弥补劳动力不足,但可能加剧失业。需转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业,发展新比较优势。

国庆消费“崩盘”:跌回十年前,全民降级凸显

王小鲁的洞见与2025年国庆消费数据形成呼应,揭示经济困境。统计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八天假期,出游人次达8.8亿,较2024年七天假期增加1.23亿;总消费8090亿元,增加1081亿元。但人均每日消费仅114元,下降13%。尽管数据可能“美化”,真相显而易见:出游人数增长,消费水平却大幅下滑,标志着“全民穷游”现象全面浮现。

景区人山人海,却难掩饭店、酒店的冷清。民宿老板大幅提价,期待长假商机,结果入住率普遍不足50%。同质化景区,如人造古镇,游客量“血崩”。年轻人流行“白嫖”式旅游:自驾车内过夜、食用自热食品、路边搭建帐篷,只选择免费或低成本景点。2024年未见如此规模的穷游模式,2025年的突变令人震惊。流量不再等同于收入,传统“割韭菜”经营策略彻底失灵,旅游市场正经历深刻转型。

电影市场同样惨淡。2025年国庆档票房仅18.35亿元,剔除2022年疫情特殊年份,已跌回2015年水平。票房与房地产市场高度联动:2016-2018年房价翻番,票房增长80%至近3倍;2021年楼市见顶后,房价下行,票房持续下滑。原因复杂:房地产下行导致财富效应衰退,重创消费意愿;高位接盘购房者房贷负担挤压消费空间;经济下行、就业不佳,人均周工作时间超49小时,民众更倾向休息而非外出娱乐。电影票价50元以上,加餐饮等费用,一次观影耗费小半天时间与数百元开支,远不如短视频省时省钱又刺激。消费降级在娱乐领域尤为明显。

股市上涨未能提振消费。2024年以来,股市指数上涨近50%,但消费复苏未如预期。《深圳商报》9月25日报道,股票和基金仅占居民资产15%,即便上涨50%,对财富的实际推动仅约7%。股市投资者多为中产,盈利后倾向继续投资而非消费;低收入群体因生活开支紧张,无余力投资股市,涨跌与其消费能力无关。经济学原理显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下降,投资倾向随收入增加而上升。股市上涨的财富效应远不及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的负面冲击。国庆期间“人潮汹涌却消费低迷”,正是这一结构性困境的缩影。

王小鲁进一步分析消费低迷根源:消费非“刺激”可得,而是合理分配的结果。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不足40%,总消费(含政府)仅50%多,远低于国际60%以上,难以支撑经济增长。经济下行对消费的影响虽有滞后,但不可避免。解决之道在于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尤其是让2亿多进城农民工安家落户。4.6亿城镇就业者中,半数无户籍与基本保障,失业后无依,教育、医疗、养老均困难,导致“强制储蓄”。他反对短期刺激,如补贴买车仅提前消费,难以持续。需解决根源问题,如保障全覆盖。日本低增长与老龄化常被提及,但他认为中国当前挑战是结构失衡与体制弊病,而非老龄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可解决劳动力不足,但可能加剧失业,需转向技术密集产业。

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 切勿“精神繁荣”自欺

《人民日报》八篇连发的宏大叙事、2025年国庆消费的“崩盘”、王小鲁直言不讳的分析,都揭示了中国经济的深层矛盾。高层试图以乐观宣传掩盖问题,却难掩民众的真实感受:经济数据或光鲜,生活体验却冰冷。群众在消费降级中艰难求生,穷游成为新常态。体制内“讲真话”的声音如王小鲁者,恰似暗夜灯塔,指引方向。他呼吁坚持市场化改革、保障公平分配、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若继续沉迷“精神繁荣”,忽视物质匮乏,经济困境将难解。北京亟需倾听底层声音,推进深层改革,方能重振社会信心,迈向可持续发展。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