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李斯(前284~前208年),秦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成就丰功伟业的重要推手,也是中国第一个有书迹传世的大书法家。相传代表作〈泰山刻石〉(又称〈李斯碑〉),与〈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秦刻石:刻石纪功 以颂秦德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一统天下后,因六国文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书同文”政策加以规范。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简化字形,以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历》、胡毋敬的《博学》为范本,由李斯整理、书写小篆推广于天下。小篆章法严谨,注重对称,多呈长方形,显得挺拔秀丽。
秦始皇为宣扬皇威、考察民情、威服四海,修筑驰道5次出巡、周览四方。下令刻石纪功,以歌颂秦德、昭示万代。见于史料的刻石有7块,分别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七刻石〉、〈秦七碑〉。其中,载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有6篇。〈峄山刻石〉虽有记载,但无碑文。
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岁月,秦代7块刻石多已毁损无存,只有〈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二块残石存世。所幸大多还有留下摹拓本,但各传本碑文却和《史记》所载略有出入。
秦始皇东巡泰山,丞相李斯随行,撰文颂其德,是为〈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记述秦始皇申明法令以保护国家各项制度,要求臣民遵循法制。(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公有领域)
〈泰山刻石〉创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丞相李斯随行,撰文颂其德,是为〈泰山刻石〉。高4尺5寸、宽1尺4寸,分前、后两部分。四面环刻,其中北、东、西三面为秦始皇诏书,共144字。内容是记述秦始皇申明法令以保护国家各项制度,要求臣民遵循法制。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前230~前207年)效仿秦始皇巡视郡县以威服海内,东巡至碣石、会稽等地。李斯也和他同行,奏请在〈泰山刻石〉南面(背面)刻诏书及大臣从属的姓名,以彰显先帝盛德,是为后半部分。时至今日,〈泰山刻石〉仅存秦二世诏书10字,“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故又称〈泰山十字〉。
〈泰山刻石〉雄伟秀丽 古今绝妙
〈泰山刻石〉工整精致,雄伟端庄,是秦刻石中最能全面反映李斯小篆风貌者。通篇横平竖直、圆健似铁;行笔不偏不倚、粗细如一;体态狭长,大小相彷;法度严谨、讲究对称;疏密适宜、平稳端严。
〈泰山刻石〉上承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遗绪,下启汉隶、唐楷先河,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赞誉:“古今绝妙,传国之伟宝,百世之法式。”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