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艺术家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图为明唐寅画〈班姬团扇图〉局部。(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提起团扇,想必大家脑海中浮现的是那轻盈摇曳的扇面。它不仅为盛夏摇出一季清凉,也摇出一份中国特有的古典之美。
团扇的前世今生
最早关于扇子的记录是舜帝时期的五明扇,五明扇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扇子的最早起源。这种扇子是用植物叶子或禽类羽毛制成的,一般为长柄,在贵族出行时由侍从手持,作为障日引风之用,所以也称为障扇。
到了殷商时期,扇子成为身分等级的象征。当时的用扇制度十分明确: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数量不同,身分等级也随之不同。战国时期则出现了团扇的雏形——便面,便面最初是用细竹篾编制而成,形状像半个规,用来遮面,避免见到不想见的人。
汉代的丝织业开始发展,扇面改用生绢、绫、罗、纱等材质,洁白的扇面加上圆形的形制,宛如圆月,因此扇子有了团扇的称呼。
团扇里的古典之美
团扇是一种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短柄扇子,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因为这种扇子在皇宫中使用得比较多,所以也称为“宫扇”,又因其蕴含团圆、欢聚之意,又称为“合欢扇”。
古代的团扇大多制作精美,扇面上常绣有花鸟、鱼虫、山水等姿态万千的图案。随着历史发展,团扇还慢慢衍生出了种类繁多的扇子造型,常见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六角形,还有以花瓣为造型的,如:葵花形、梅花形、百合花形等。
起初团扇的主要功能是纳凉避暑,但后来随着制扇工艺的发展,用来消暑的团扇制作得越来越精美,并展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演变成蕴含浓厚中国特色的一种雅器。
团扇里的书画之美
古代的文人、艺术家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既可用来美化、装饰,令人赏心悦目,带给人美的感受,又可抒发情怀,或互赠扇画留念,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艺术。
宋朝时期,扇面书画风气盛行,是扇面画的历史发展高峰期。著名的画家范宽、苏东坡等都曾在扇面上作画,宋徽宗还曾带头创作扇面。据传,在宋徽宗的带领下,天下画家名手纷纷研习笔墨,经营画扇,场面蔚为大观。
明代的著名画家仇英、唐伯虎,也曾在扇面上作画。画家在扇面小品画里多求直抒胸臆,可说是一种自娱的最佳形式。到了清代,缂丝工艺被运用到团扇上,工匠们将缂丝与刺绣、彩绘等多种工艺结合,更增添团扇的艺术美感。
来源:看中国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