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知命賦》心境自明(圖)


明代周臣所繪《淵明賞菊圖》
明代周臣所繪《淵明賞菊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知命賦》,是一篇充滿了人生哲理的短文,它来自文人梁之永所著《窮通芻論》中的相關章節,由於廣為流傳,《知命賦》已成為寄託人生態度、啟發心靈的現代經典散文之一。

「天地茫茫,世事滄桑,生命無常,何須奔忙!煩囂俗塵,逐利追名,殊不知窮通有數,禍福緣定。嘆秋霜月夜,長城猶在,皇陵宮寂,鄴城臺荒,無非似戲如夢空一場。

前也悲涼,後亦彷徨。勸君樂天且知命,淡守本分,休道是非及榮辱,莫論興衰與成敗。順自然,循定律,他唱罷來汝登場,可謂榮華草頭露,富貴花上霜。

芸芸眾生終化盡,得失不必掛心腸,管什麼地久天長,說什麼萬古流芳。閒時泊處,詩書消憂,誦幾句《歸去來辭》,歌半曲《一生何求》。

寄鄉村故里,居前樹下,惜此際好時光,邀知己良朋,暢盡樽前酒一觴。觀瀟瀟落葉隨金風,青山伴夕陽。」

《知命賦》以「天地茫茫,世事滄桑,生命無常」起筆,開篇便點出全篇主旨: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唯有知命方能安然。作者從歷史的興衰與人間的浮沉中,體悟到命運的規律與人生的虛幻。他借古蹟「長城猶在,皇陵宮寂,鄴城臺荒」,來象徵權勢的消散與繁華的覆滅,暗示人間一切功名利祿皆如夢幻泡影。

中段轉入勸誡之語,提出「樂天且知命,淡守本分」。這既體現了儒家知命的豁達精神,也有道家順應自然的瀟灑心境。作者並不主張消極避世,而是倡導一種「看破而不放下、順命而不認命」的人生態度。句中「榮華草頭露,富貴花上霜」,以自然意象喻人事盛衰,清新而警醒,意象極為高妙。

末段筆觸由理入情,由思歸境。作者寫「閑時泊處,詩書消憂」,以讀書吟詠、友朋對飲的閑逸生活,展現其心靈的安頓。此處「歸去來辭」與「一生何求」的並列,產生了古今交融的精神共鳴,既有陶潛的超然,又含現代人的淡淡無奈。結尾「青山伴夕陽」,一語收束,餘味悠遠,寓意人生雖近黃昏,然心境自明。



責任編輯:舒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