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日照減少易引發季節性憂鬱,調整作息與情緒尤為重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報載因為天氣變冷,不但憂鬱症患者易發作,躁鬱症患者躁症也常在季節變換時發作。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疾病,躁鬱症是憂鬱及狂躁症狀的交替出現,憂鬱症則是現代人普遍的疾患,表現出來的純粹是鬱悶、悲哀、凡事興趣缺缺,甚至不安、悲觀、絕望。
時機不好,工作、家庭、學業不順遂,不少人心裡有苦難言,整天鬱卒!在這秋高氣爽,到處充滿詩意的季節,對憂鬱症患者而言,卻是苦悶的開始。根據統計,在秋冬季節裡,約有二十%左右的憂鬱症病患,其憂鬱症狀會在完全沒有外在壓力的情況下莫名的發作,屬於季節性憂鬱症。病人不僅對甚麼事都提不起勁,生理活動也變得很慢,很像動物的冬眠狀態。為甚麼會這樣呢?主要是秋、冬日照時間較短,影響腦部黑色素細胞的新陳代謝異常所致。不要說憂鬱症患者,一般人在秋冬的日子裡,也容易感到心情低潮,懷有幾分淒涼與滄桑,其實也是一樣的原因。
中醫認為憂鬱症是鬱怒、思慮、悲哀、憂愁等情緒傷害造成的,不同的情志變化會干擾不同的臟腑,最主要是會影響心、肝、脾三臟,其中尤其以「肝」最為重要。
底下舉出五種具體治法,全部與肝有關:
一、疏肝理氣解鬱法:適合的症狀有煩躁易怒、常嘆氣、胸腹及兩脅脹痛、痛無定處。常用柴胡、枳殼、白芍、香附、鬱金、青皮等藥。
二、清肝瀉火解鬱法:適合的症狀有頭脹痛、耳鳴、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脅肋灼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大便乾硬。常用黃芩、旋覆花、鬱金、石決明、夏枯草、菊花等藥。
三、疏肝健脾解鬱法:適合的症狀有精神鬱悶、常嘆氣、胸脅脹滿疼痛、食慾差、腹脹、大便拉稀、腸鳴。常用柴胡、防風、白朮、茯苓、山藥、扁豆等藥。
四、化痰利氣解鬱法:適合的症狀有喉中異物感、吐不出又嚥不下、胸口鬱悶。常用旋覆花、代赭石、陳皮、半夏、厚朴、茯苓、蘇梗等藥。
五、解鬱舒肝養心安神法:適合的症狀有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悲憂想哭。常用旋覆花、鬱金、香附、浮小麥、大棗、茯神、合歡皮、龍骨、牡蠣等藥。
早晨晒太陽可促進血清素分泌,有助改善憂鬱情緒。(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古籍《臨證指南醫案》說:「鬱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可見怡情養性、鍛鍊身體,對憂鬱症的改善極為重要。尤其在秋冬季節症狀加重者,更應在早晨外出散步,因為早上的陽光能增加體內情緒賀爾蒙血清素的分泌,對憂鬱症有益,中午則紫外線及輻射較強,對身體有害,所以宜早睡早起晒太陽。此外,適當的運動,甚至如誦經、禱告等宗教活動,都能提高大腦的血清素,幫助憂鬱症患者度過難關。
(作者為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文章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
責任編輯:王欣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