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烤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前些天看到一個視頻說,美國人的罐頭消費是中國人的好幾倍,質疑中國人不懂罐頭的安全。我很懷疑這個科普視頻是罐頭公司的變相廣告。我不想討論罐頭好不好,只想指出,飲食不但是化學元素的攝入,更是歷史、文化和美味的享受,這些內涵,罐頭食品如何比?中餐隨便一道菜,都可追述千年,凝練了無數人的智慧,營養美味還有藥用價值,當然天下無敵。正好剛在超市買了一隻鮮肥鴨,我順手做一道有至少三千年的家常菜——薑燜鴨,看看其中的門道。
中國養鴨的歷史非常悠久,與中國的農業文明發展幾乎同步。考古學研究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鴨子的地區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先民就已開始利用野生鴨類作為食物來源。《詩經》等古書使用的詞是「鶩」。到商周時期(約3000年前),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已有“鴨”的記載,說明馴養鴨已較為普遍。《周禮》《禮記》《儀禮》對食物的分類、祭祀用禽都有記載,例如「膳羞有鳥獸魚鱉」,其中包括鴨在內的家禽可能是常見祭品。
商周時期,酒已經很盛行,多用於祭祀與飲宴,有爵、觚、斝、尊、卣、角、觯、盘、罍等種類繁多的酒器。殷墟出土的陶器中发现麦芽化残留物,证实商代已有发酵酒(多为米酒、麦酒)。周代青铜器铭文常提「飨」、「献酎」,显示酒是礼仪饮食的核心。《礼记·内则》:「凡为酒浆,必洁……五味之调,酸咸甘苦辛,以酒为和。」說明酒不但作為祭品,宴會飲品,而且也作為調味料調和五位。
薑作為食材,很早就在中國作為調味品,在古籍里有記載。《詩經·大雅·生民》是記載姜嫄的經典篇章。原文開頭幾句就是寫她:「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其中「姜嫄」是人名,周王室的始祖母。古代薑與姜是同一個字,用作姓氏只能用姜,做爲植物,兩個字通用。西北地區寒冷,姜成了當地人重要的藥效食材,有人認為周人祖先擅長種姜,以姜為姓。說明姜在商周時期已經是重要農作物。《周禮·天官冢宰》記載了「八珍之饌」,其中包括用姜調味。《禮記·內則》更明確提到「食之有姜」,說明姜在當時已經被用作調味、去腥。
商朝的烹飪方式以「炮(燒烤)、炙(炙烤)、羹(煮成湯)、燔(炙烤)、烝(蒸)」為主,禽肉主要做成「羹」,也就是帶湯的煮物。
薑燜鴨的主要食材就是鴨、薑和廚用米酒,烹飪方法是燉煮,就是商朝人說的羹。飲食界認為薑燜鴨可以追溯到商朝、周朝的「鴨肉薑燜煮」料理習慣。加入大量薑去腥、去寒,用酒來煮,這樣的料理逐漸演變,發展出後來「薑燜鴨」的做法。
薑燜鴨。(圖片來源:李青城博客)
薑燜鴨的製作方法(家常版)
材料
•鴨肉:一隻,剁塊
•老薑:一大塊(約200g,切大片)
•料酒/黃酒:5大匙(現在有人用啤酒代替也很香)
•生抽(醬油):4大匙
•老抽:2小匙(上色用,可省略)
•冰糖:2小塊(或砂糖2小匙)
•鹽:少許(我喜歡醬香濃郁,通常不用鹽)
•水:調料加好后,再加水,能沒過鴨肉即可
•食用油:2大匙
做法
1.焯水去腥
鴨肉冷水下鍋,煮至出血沫,把水倒掉,清水洗淨。
2.爆香薑片
鍋中放油,加大量老薑片,用中火煸炒至微焦,香味出來。
3.煸炒鴨肉
下鴨肉塊,煸炒至表面金黃、微微出油。
4.調味上色
加大量料酒去腥,要比做別的肉菜多放兩倍料酒,再放生抽、老抽、冰糖拌勻,炒到鴨肉上色。
5.燜煮
倒入適量熱水,剛好沒過鴨肉,中小火燜30~40分鐘,直到鴨肉熟爛。
6.收汁調味
开盖煮待湯汁略收濃稠,嘗味道再補鹽,出鍋。這個工序非常重要、如果湯多、就會變成好像另一道現代著名鴨菜、閩南、台灣地區的薑母鴨了,就不是地道的薑燜鴨。
這道有三千年歷史的美食的特色是薑味濃郁,去腥又暖胃,湯汁少,味道全入鴨肉,醇香撲鼻,很下飯。這道菜即是回味無窮的美味,又是食療佳品。涼性的鴨肉和熱性的姜、酒綜合後性質溫熱,四節皆宜,秋季放涼後進補最是養生,十分得宜。
責任編輯:笙歌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