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圖片來源:Pexel)
【看中國2025年5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尹華綜合報導)經過兩天緊張而富有建設性的談判,中美兩國於近日達成了一項為期90天的臨時貿易協議,旨在緩和持續升溫的貿易爭端。此次談判由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牽頭,雙方在第一天進行了長達10小時的深入磋商,次日在日內瓦繼續會談。會談結束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在諸多關鍵議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並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明確各自牽頭人,進一步就關切問題展開磋商。時評人吳建民在自媒體節目中做了深度分析,究竟誰贏了這場貿易談判?
美中在日內瓦經貿談判達成共識,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將於5月14日起臨時降低關稅,為期90天。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從145%降至30%(包括10%基準稅率及20%芬太尼問題關稅),中國對美國商品關稅則從125%降至10%。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雙方達成「對等關稅」調降115%的協議。此舉旨在緩和貿易緊張局勢,為後續磋商奠定基礎。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會談後表示:「我們在非常重要的貿易談判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談判成果反映出雙方分歧或許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大。」他強調,此次協議的快速達成得益於雙方前期的大量準備工作。貝森特還提到,美國總統川普已通過他及詹姆森大使獲悉談判進展,並對結果表示滿意。他指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高達1.2萬億美元,川普因此宣布國家緊急狀態並實施關稅政策,而此次協議有助於解決這一「國家緊急狀態」。
中國方面則將此次談判成果視為「雙贏」的象徵。中國國內輿論普遍認為,從145%的關稅降至10%,顯示出中國在談判中成功捍衛了平等原則。一些網民甚至將此與中國的國防實力聯繫起來,認為「國防強大,貿易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有評論指出,中國僅派副總理何立峰赴第三國談判,而非最高領導人親赴華盛頓,顯示出中國在外交上的「從容與自信」。這種安排被部分人士解讀為中國在國際談判中的策略性勝利。
關稅大幅降低背後的經濟考量
此次談判的核心成果是關稅的大幅降低,這不僅緩解了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也反映了雙方在經濟層面上的務實考量。
吳建民認為,對美國而言,高關稅政策是川普政府試圖縮減對華貿易逆差、促進製造業回流的重要手段。然而,美國國內商家和消費者對物價上漲的擔憂成為政府妥協的重要壓力來源。時評人吳建民指出,美國市場對中國低價產品的依賴難以短期替代。雖然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能夠提供價格相近的產品,但其產能遠無法滿足美國市場的需求。數據顯示,越南的生產能力僅能滿足美國需求的5%至10%,而中國憑藉巨大的生產能力和低廉的價格,仍然是美國進口商品的首選來源。
吳建民進一步分析,美國降低關稅的決定與「特里芬難題」密切相關。根據這一經濟理論,美國若想維持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必須通過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美元。然而,長期逆差會增加美國國債,削弱美元的信用。目前,美國國債已高達36萬億美元,這使得川普政府在關稅政策上陷入兩難:堅持高關稅可能縮減逆差,但會削弱美元的全球流動性;降低關稅則有助於穩定國際貿易,但不利於製造業回流。吳建民認為,美國商界為了追求高利潤,迫使川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妥協,這使其高關稅政策的長期效果大打折扣。
吳建民指出,中國政府通過出口補貼、低價策略和技術轉讓等手段,長期在國際貿易中佔據優勢,這對美國構成不公平競爭。他引用美國參議員斯科特的觀點,認為中國在國際承諾上的誠信度備受質疑,美國應採取更強硬的措施,徹底與中國經濟脫鉤。然而,中國成功利用美國對其低價產品的依賴,通過快速談判化解了高關稅的壓力。此外,中國對出口企業提供退稅等優惠政策,使得10%的關稅成本往往由中國商家自行承擔,從而在價格競爭中保持優勢。
談判成果的長期影響與挑戰
儘管此次協議為美中貿易關係帶來了短期的緩和,但其長期影響仍充滿不確定性。對美國而言,關稅的快速降低可能削弱製造業回流的動力。吳建民強調,企業遷移需要穩定的政策環境和高昂的成本,短期內關稅的波動可能讓美國商家選擇觀望,而非立即將生產線遷回美國。例如,蘋果公司曾計畫將部分生產線遷至印度和美國,但關稅的降低可能使其重新考慮是否繼續在中國生產。此外,美國貿易代表格利爾的表態——「雙方差距並不大」——可能進一步鼓勵商家觀望,認為中美貿易爭端不至於長期惡化。
對中方而言,此次談判被宣傳為外交和經濟的雙重勝利。國內輿論將關稅從145%降至10%視為重大成果,並認為僅派副總理出面談判體現了中國的自信。然而,吳建民警告,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取決於能否應對美國的持續壓力。他指出,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樣不可忽視,一旦美國重新加徵高關稅,中國的出口經濟可能面臨更大挑戰。此外,中國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開放等問題上的做法,仍然是中美貿易爭端的焦點,這些問題未在此次協議中得到根本解決。
從全球視角看,中美貿易談判的成果對其他國家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吳建民提到,英國此前接受了美國10%的基礎關稅,且未採取對等報復措施,而日本、加拿大和歐盟尚未與美國達成類似的中美平等談判原則。這使得中國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然而,美國參議員斯哥哥等強硬派人士認為,與中國的任何經濟往來都應謹慎,因為中國政府的誠信問題可能導致協議無法兌現。他主張通過高關稅癱瘓中國經濟,從而消除其對美國的威脅,這一觀點在美國政界仍有一定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內的輿論對此次協議的反應複雜。美國商界和華爾街對關稅降低表示歡迎,認為這有助於穩定供應鏈並緩解消費者物價壓力。然而,部分經濟學家和政客擔心,關稅的快速降低可能讓美國錯失促使製造業回流的良機。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回應質疑時堅稱,關稅成本最終由外國企業和政府承擔,而非美國消費者。他強調,美國本土產品不受關稅影響,這將迫使外國企業在價格競爭中承擔更多成本。然而,左派媒體和經濟學家則認為,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給美國消費者,這一爭議可能在未來繼續發酵。
展望未來,90天的臨時協議為中美雙方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但也埋下了新的挑戰。川普政府是否會在協議到期後重新加徵關稅?中國能否兌現承諾,推動更公平的貿易環境?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未來的磋商中逐漸浮出水面。吳建民認為,美國應堅持高關稅政策,通過經濟壓力促使製造業回流,並最終實現對中國經濟的戰略遏制。然而,他也承認,美國國內的政治和經濟壓力可能限制這一策略的實施。
此次美中貿易談判無疑為全球經濟注入了穩定因素,但也凸顯了雙方在長期戰略上的博弈。川普的關稅政策能否實現製造業回流的目標?中國的經濟策略又將如何應對美國的壓力?隨著90天期限的臨近,中美貿易關係的走向將繼續牽動全球目光。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