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图片来源:Pexel)
【看中国2025年5月13日讯】(看中国记者尹华综合报导)经过两天紧张而富有建设性的谈判,中美两国于近日达成了一项为期90天的临时贸易协议,旨在缓和持续升温的贸易争端。此次谈判由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牵头,双方在第一天进行了长达10小时的深入磋商,次日在日内瓦继续会谈。会谈结束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在诸多关键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明确各自牵头人,进一步就关切问题展开磋商。时评人吴建民在自媒体节目中做了深度分析,究竟谁赢了这场贸易谈判?
美中在日内瓦经贸谈判达成共识,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将于5月14日起临时降低关税,为期90天。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从145%降至30%(包括10%基准税率及20%芬太尼问题关税),中国对美国商品关税则从125%降至10%。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双方达成“对等关税”调降115%的协议。此举旨在缓和贸易紧张局势,为后续磋商奠定基础。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会谈后表示:“我们在非常重要的贸易谈判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谈判成果反映出双方分歧或许并不像外界想像的那么大。”他强调,此次协议的快速达成得益于双方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贝森特还提到,美国总统川普已通过他及詹姆森大使获悉谈判进展,并对结果表示满意。他指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2万亿美元,川普因此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并实施关税政策,而此次协议有助于解决这一“国家紧急状态”。
中国方面则将此次谈判成果视为“双赢”的象征。中国国内舆论普遍认为,从145%的关税降至10%,显示出中国在谈判中成功捍卫了平等原则。一些网民甚至将此与中国的国防实力联系起来,认为“国防强大,贸易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有评论指出,中国仅派副总理何立峰赴第三国谈判,而非最高领导人亲赴华盛顿,显示出中国在外交上的“从容与自信”。这种安排被部分人士解读为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的策略性胜利。
关税大幅降低背后的经济考量
此次谈判的核心成果是关税的大幅降低,这不仅缓解了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也反映了双方在经济层面上的务实考量。
吴建民认为,对美国而言,高关税政策是川普政府试图缩减对华贸易逆差、促进制造业回流的重要手段。然而,美国国内商家和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担忧成为政府妥协的重要压力来源。时评人吴建民指出,美国市场对中国低价产品的依赖难以短期替代。虽然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能够提供价格相近的产品,但其产能远无法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数据显示,越南的生产能力仅能满足美国需求的5%至10%,而中国凭借巨大的生产能力和低廉的价格,仍然是美国进口商品的首选来源。
吴建民进一步分析,美国降低关税的决定与“特里芬难题”密切相关。根据这一经济理论,美国若想维持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必须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美元。然而,长期逆差会增加美国国债,削弱美元的信用。目前,美国国债已高达36万亿美元,这使得川普政府在关税政策上陷入两难:坚持高关税可能缩减逆差,但会削弱美元的全球流动性;降低关税则有助于稳定国际贸易,但不利于制造业回流。吴建民认为,美国商界为了追求高利润,迫使川普政府在关税问题上妥协,这使其高关税政策的长期效果大打折扣。
吴建民指出,中国政府通过出口补贴、低价策略和技术转让等手段,长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这对美国构成不公平竞争。他引用美国参议员斯科特的观点,认为中国在国际承诺上的诚信度备受质疑,美国应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彻底与中国经济脱钩。然而,中国成功利用美国对其低价产品的依赖,通过快速谈判化解了高关税的压力。此外,中国对出口企业提供退税等优惠政策,使得10%的关税成本往往由中国商家自行承担,从而在价格竞争中保持优势。
谈判成果的长期影响与挑战
尽管此次协议为美中贸易关系带来了短期的缓和,但其长期影响仍充满不确定性。对美国而言,关税的快速降低可能削弱制造业回流的动力。吴建民强调,企业迁移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和高昂的成本,短期内关税的波动可能让美国商家选择观望,而非立即将生产线迁回美国。例如,苹果公司曾计划将部分生产线迁至印度和美国,但关税的降低可能使其重新考虑是否继续在中国生产。此外,美国贸易代表格利尔的表态——“双方差距并不大”——可能进一步鼓励商家观望,认为中美贸易争端不至于长期恶化。
对中方而言,此次谈判被宣传为外交和经济的双重胜利。国内舆论将关税从145%降至10%视为重大成果,并认为仅派副总理出面谈判体现了中国的自信。然而,吴建民警告,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取决于能否应对美国的持续压力。他指出,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样不可忽视,一旦美国重新加征高关税,中国的出口经济可能面临更大挑战。此外,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开放等问题上的做法,仍然是中美贸易争端的焦点,这些问题未在此次协议中得到根本解决。
从全球视角看,中美贸易谈判的成果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吴建民提到,英国此前接受了美国10%的基础关税,且未采取对等报复措施,而日本、加拿大和欧盟尚未与美国达成类似的中美平等谈判原则。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然而,美国参议员斯哥哥等强硬派人士认为,与中国的任何经济往来都应谨慎,因为中国政府的诚信问题可能导致协议无法兑现。他主张通过高关税瘫痪中国经济,从而消除其对美国的威胁,这一观点在美国政界仍有一定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内的舆论对此次协议的反应复杂。美国商界和华尔街对关税降低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助于稳定供应链并缓解消费者物价压力。然而,部分经济学家和政客担心,关税的快速降低可能让美国错失促使制造业回流的良机。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回应质疑时坚称,关税成本最终由外国企业和政府承担,而非美国消费者。他强调,美国本土产品不受关税影响,这将迫使外国企业在价格竞争中承担更多成本。然而,左派媒体和经济学家则认为,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这一争议可能在未来继续发酵。
展望未来,90天的临时协议为中美双方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也埋下了新的挑战。川普政府是否会在协议到期后重新加征关税?中国能否兑现承诺,推动更公平的贸易环境?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未来的磋商中逐渐浮出水面。吴建民认为,美国应坚持高关税政策,通过经济压力促使制造业回流,并最终实现对中国经济的战略遏制。然而,他也承认,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可能限制这一策略的实施。
此次美中贸易谈判无疑为全球经济注入了稳定因素,但也凸显了双方在长期战略上的博弈。川普的关税政策能否实现制造业回流的目标?中国的经济策略又将如何应对美国的压力?随着90天期限的临近,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将继续牵动全球目光。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