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書法扎根於傳統的帖學基礎,講究筆筆有法。圖為曾國藩行書七言聯。(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看中國合成)
曾國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對中國歷史影響極大。是晚清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理學家、外交家,也是一位書法家。
晚清重臣 組辦湘軍打敗太平天國
曾國藩出生於偏僻小山村的耕讀家庭,5歲啟蒙,6歲入家塾讀書。父親是塾師,年近50才中秀才,一心栽培長子曾國藩科考。曾國藩家境不好,天資也不聰穎,但自幼極為勤奮好學,考了三次,才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擢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吏部侍郎等。他胸懷救國大志,自己改名為「國藩」。
咸豐帝繼位之初,下令廣開言路,鼓勵直言進諫。道光三十年(1850年)四月,曾國藩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直言咸豐帝三項缺失,惹怒咸豐帝。幸賴軍機大臣祁雋藻及時解圍才幸免於難。耿直不阿的曾國藩又連上多道奏疏,精闢剖析清朝面臨的種種危機,建議咸豐帝大刀闊斧改革。同年,太平天國在廣西舉事。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奉旨組辦湘軍對付太平天國。當時正值清朝盛世轉為衰敗,內憂外患交迫之際。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大舉來襲,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曾國藩力挽狂瀾,支持恭親王奕訢主持的洋務運動,支持地方興辦實業,並提倡以平等外交的方式對待洋人,成為慈禧太后倚重的肱骨大臣。
曾國藩經多年征戰,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攻破當時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後屠城,血流成河。南京父老恨之入骨,稱曾國藩和弟弟曾國荃為「曾剃頭」、「曾屠戶」。另一說是「曾剃頭」外號,源於其治軍極嚴,小過即斬。當時,湘軍成為晚清依靠的力量,曾國藩地位躍升清臣之首,勢力遍及官場。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民眾因謠言和迷信與西方人發生誤會,矛盾激化後爆發「天津教案」,英、美、法等七國軍艦集結於天津、煙臺附近,衝突一觸即發。慈禧太后派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查辦,因對洋人妥協引發民怨,全國輿論大嘩,遭天下唾罵,甚至被諷「曾國賊」,「京師湖南同鄉尤引為鄉人之大恥」,曾國藩憂憤成疾,翌年3月病逝於南京。
書法扎根於傳統帖學 筆筆有法不逾矩
曾國藩的書法扎根於傳統的帖學基礎,講究筆筆有法,不逾矩,但較缺乏個性。他秉持一貫勤學的態度習字,不論是在外馳騁沙場,或太平時期賦閒在家,都極其勤奮。他臨帖以收斂自己浮躁之氣,鍛練忍耐的工夫。同時嚴格要求子女臨習碑帖,每每於家書中可見此類記載。
曾國藩的書法端正沉鬱,骨力內蘊而遒媚,富有美感,於廟堂氣中呈現多樣化的風格。行書遒俊華美;楷書勁健、剛柔相濟;小楷和小行書堪稱清代典範。留下將近130萬字的《日記》,是中國罕見的一部巨型書法作品。
對於書法理論的闡述,在曾國藩《日記》、《家書》和一些文章中都可見到。他認為書法是「成教化,助人倫」的實用工具,在文藝思想上則取儒家「致中和」、「致中庸」的審美標準。對書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的理論。用筆方面強調「乾道」,就是陽剛之氣;結字上注重「坤道」,亦即陰柔之美。對阮元「南北書派論」見解獨到,主張南北兼而有之。
歷史地位爭議極大 功過難以定論
曾國藩一生勤儉謙敬、嚴以律己。他以漢臣身分受滿清重用,亦遭滿清所忌,雖身居高位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寫過很多教導曾家子弟為人處世的家書,從中可見其一生行為思想、學識和道德修養,獲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譽,後世也常以其家書教導子女。
他率軍打敗太平天國後殘暴屠城,擔「好殺」之名,讓即將崩潰的清政權國祚硬是延長了60年之久。清末列強入侵,曾國藩在推行洋務和處理「天津教案」上,夾在「洋化」與「媚外」中,歷史地位非常複雜,爭議極大,功過難以定論。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