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到右:楊穎宇、蕭若元、鍾劍華。(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5年4月6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自香港國安法例生效後,示威與抗爭可謂趨近於零,但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接受專訪時仍稱,香港仍面對四大威脅,包括「軟對抗」,同時點名身在台灣的時評人士蕭若元、身在英國的教育者楊穎宇及被懸紅百萬通緝的學者鍾劍華。對此,三人都陸續做出回應與反擊。
鄧炳強3月31日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談及4月中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並指出,雖然已經實施國安相關法例,但香港仍面對外部勢力抹黑與制裁、潛逃者持續從事危害國安行為及軟對抗等四大威脅。
針對「軟對抗」究竟如何威脅國家安全,鄧炳強解釋為「有關人士會用看似與國安無關的議題分化社會,企圖令市民憎恨政府和中央」,並進一步點名身處台灣的時事評論員蕭若元、身在英國的前考評局經理、臉書專頁「教育刺針」創辦人楊穎宇,以及去年12月被香港警方國安處懸紅百萬通緝、身在英國的香港民意研究所前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在進行「軟對抗」。
鄧炳強又指出,「國安舉報熱線」至今已收到近90萬個有關國安訊息。
鍾劍華批評:「黑社會」式的威嚇「反駁」
鍾劍華1日在其YouTube頻道拍攝影片回應鄧炳強近日的點名批評。他表示,近年每次有國際組織與媒體針對香港政府及香港現狀進行評論,只要是不符合鄧炳強的心意,便遭其使用一些「黑社會」式的威嚇「反駁」。
鍾劍華估計,因為自己最近曾拍片批評鄧炳強前往泰國「拯救」被禁錮港人是「做騷」,並形容鄧炳強寫信給《明報》批評記者撰文為「偏頗誤導」是濫權,這才刺激到鄧,被他點名批評。
鍾劍華隨後再批評鄧炳強是在「製造不安」,而不是「保安」,他多次威嚇一些仍有些專欄及跟政府持不同意見的人士,包括前港大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時事漫畫家尊子等。
針對被鄧炳強點名批評,鍾劍華坦言,「無所謂」,因為鄧的公信力「大家心裏有數」,並笑說,建議做民意調查,看看自己與鄧炳強,哪一人可獲得較多人信任,但他話鋒一轉指,港府已經不敢面對民意調查,這才打壓香港民意研究所。
針對港府經常使用「軟對抗」一詞,鍾劍華在翻查網上資料後發現,大約是從2021年開始,該詞正式出現在官方論述。根據「非外國勢力」人工智能Deepseek的回覆,「軟對抗」跟2019年反送中運動有關,意指通過文化、藝術、教育及媒體表達政治立場。
鍾劍華反駁,《基本法》與《國際人權公約》都有保障香港人表達政治立場的權利,「軟對抗」概念是公然挑戰、推翻《基本法》等,中共對港人與國際社會作出的承諾。
鍾劍華回憶,早在90年代開始,自己就已經在報章撰文評論公共政策,一直都是以良心與價值觀進行評論。
對於港府視他的評論為「軟對抗」,鍾劍華笑說,「沒辦法吧」,自己已經「軟對抗」數十年了,不會後悔。
蕭若元:難道每天只能稱讚政府
身在台灣的蕭若元當天拍片形容自己遭到點名是相當奇怪的,因為他近年來已經很少評論香港時事,這個月共有120段影片,其中僅有18段影片是跟香港有關,其中一段影片談及黎智英,其餘多是評論李嘉誠、香港政府預算赤字,「我對於赤字是非常擔心的,罵的多數是罵陳茂波,我沒有罵過鄧炳強」。
蕭若元笑言:「我好驚啊!鄧炳強先生,你原諒我好不好?鄧炳強高大威猛、俊俏、人見人愛,車見車載…你不要嚇我,我有心臟病,嚇到我騰騰震,震到入心,很淒涼!」
蕭若元也質疑,是不是要他每天拍片稱讚「政府好勁,沒有赤字,年年盈餘,經濟增長很好」。
楊穎宇:教育新聞越來越無生存空間
楊穎宇當天也透過臉書專頁「教育刺針」回應鄧炳強一番說法。針對鄧炳強稱他作出挑撥,誣衊聖保羅客死異鄉事件是國家逼香港學生赴內地交流所導致。楊穎宇說明,翻查本台報導,只是客觀描述教育局強制公社科學生赴大陸考察,從未說過「國家(中國)逼香港學生前往」,並指出,鄧的指控建基於錯誤陳述,指控自然不能成立。
他續指,客觀持平、反映民意的教育新聞也是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編採人員如果堅持客觀持平、反映民意,可能就要付上政治代價。
楊穎宇呼籲,香港政府應該理性面對第四權,共同攜手讓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並向全世界展示香港仍是一個開放、持平、理性的社會。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