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天所面臨的經濟困境:經濟低迷、消費乏力。(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身處中國大陸的民眾,可能都曾聽說過這兩句話:「股票市場製造財富效應,房地產市場創造財富效應。」在這期間,有人還在討論這樣一個悖論:「股票市場若是不行了,能不能把財富轉移到房地產上去拉動財富」,亦或是「房地產若是不行了,能不能把財富轉移到股票市場去拉動財富」。——但很可惜,兩者都錯了……
答案其實很簡單。房子如果沒有收入或是租金回報的功能,在其不創造自身價值的情況下,純粹透過不停地換手賺錢,造成的結果就是:富者恆富,窮者恆窮。房子可以創造短期財富效應,但絕對無法持久。中國2015年的棚改貨幣化就是一例,當時,融資槓桿全面上線,不僅房地產一路上漲,連股票也一路翻紅。但後來怎麼樣了?股票開始跌停,因為股票市場具備的流動性極強的金融屬性,最先反映出了危機的先兆。而房地產由於龐大的體量,硬撐了這麼多年,終於也走入了目前的下行通道之中。多少中產階層的財富由此縮水甚至灰飛煙滅。所以,財富的成長,最終必然是靠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來支撐的,而絕非靠股票和房子。
過去,中國的財富成長邏輯簡單而粗暴,把股票或是地產泡沫當成了家庭財富,但這背離了與財富增加密不可分的分配端工薪階層的工資水平,最終造成了今天所面臨的一切:消費乏力,毫無起色。
從2015年開始,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了第二輪暴漲週期。也就是從那個時間點開始,中國的消費就開始背離了收入。消費固然是建立在財富效應之上的,但當時的這種財富效應並不是由真實的收入所支撐起來的。以住房為例,當房價的成長不是建立在收入之上而是由炒作催生的話,這就會帶來另一個問題。一個人花50萬買的房子,500萬賣給下一任房主,如果是30年貸款期限,那麼這個人拿走的就是下一任房主未來30年的當期現金折現。
在這個過程中,第一任房主可以換來30年的瀟灑,另一位房主則背上了30年的負債,如果沒有收入的增長,一個人失去的30年,事實上就是另一個人得到的30年。這就是今天中國宏觀經濟中最大的結構性問題。收入不成長,純靠「接盤」的話,短期內創造的財富,其實等於另一批人在此期間累積的債務。
如果因為人口數量減少或人們對未來的經濟預期發生了變化,接盤人沒有了,那麼經濟就會出現大問題。還是以房子為例,從50萬買房,到500萬買房,再到下一任1000萬買房的時候,下一任可能已經沒有再下一任了,因為房價越來越貴,而收入沒有增長的時候,遲早有人會接不住。這時候,資產負債表就要開始惡化了,消費會開始出現斷崖式的回歸,這就是2019年後的結果,消費開始逐級下行,朝著真實的收入回歸。
那麼,真實的收入又是甚麼呢?
真實的收入是:中國月入過萬的上班族,還沒有領取月入過萬的退休金的人數多。目前,中國退休金月入過萬的差不多有1000萬人左右,而在上班族當中,月入過萬的僅只有850萬人左右……
責任編輯:宇真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