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級政府「一把手」進北京,聚焦「新質生產力」。(圖片來源:FRED DUFOUR/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4月1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官媒發文稱,各省級政府「一把手」進北京,聚焦「新質生產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並算政治賬,低價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向其它國家傾銷,將工業海嘯推向全球。
各省級政府「一把手」進北京
中國官媒中新社旗下「國是直通車」最新發布的文章稱,北京西長安街11號,近期密集迎來各省級政府「一把手」。他們接連亮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介紹各地高質量發展情況,聚焦「新質生產力」這一當下熱詞。
文章稱,地方政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重關注兩大方向。廣東、江蘇、上海、天津等地均提出,要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梳理各地思路可發現,未來產業關鍵在於搶佔先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開闢更多新賽道。」
上海市市長龔正提到,上海要著力打造新興產業創新高地,壯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重點產業。
天津市市長張工表示,將積極爭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津布局,有序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海南省省長劉小明稱,海南省將利用自然稟賦,在種業、新興海洋產業、航天產業及綠色產業發揮自身優勢。
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則表示,廣東擁有大疆、億航智能、小鵬等一批企業,已形成成熟產業鏈,有望催生又一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福建省省長趙龍表示,今年目標是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8%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突破1.3萬家。
江蘇省省長許昆林表示,力爭今年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0萬家。
山東省省長周乃翔介紹,該省將實施新質生產力培育三年行動計畫,強化科技創新,突出企業主體地位。
習近平的「新質生產力」如何解決中國經濟困境?
中國經濟萎靡不振,「新質生產力」一詞在中國「兩會」召開之時,受到中國國內媒體熱捧,被視為是拉動中國經濟的戰略突破口之一,也是本屆「兩會」關鍵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參加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談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一詞是習近平去年9月考察中國東北部黑龍江時所提出。他強調「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習近平今年2月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兩會」後,各大官媒開始加強輿論導向,發布吹捧「新質生產力」的文章。
隨後,中國國務院承諾貫徹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口號,投資發展電動汽車、新材料、商業航天和生命科學等科技產業。
在不久前的會議上,中國總理李強宣布,中國將繼續加快光伏發電廠以及風電和水電項目的建設。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文章質疑,習近平的「新質生產力」是否能解決中國經濟困境?文章認為,「新質生產力」這一口號部分是為了緩解國內外對於美國主導的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可能阻礙中國增長的擔憂。
但澳大利亞鐵礦石開採巨頭福蒂斯丘金屬集團的執行主席安德魯·福雷斯特表示,中國將不可避免地繼續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大量資金,包括公路、鐵路和港口。「基礎設施方面的情況實際上不會有太大改變,只是對製造業的重視會更多而已。」
北京發展「新質生產力」算政治賬
美國之音日前的報導指出,在歷經了數十年的投資驅動增長的高速發展之後,中國需要新的以消費和內需為動力的新的增長模式早已是普遍共識,甚至大量的跡象表明北京當局似乎也充分意識到了國內消費的重要性。為了推動可持續發展,中國還曾制定有針對拉動內需的在「十四五」期間《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等計畫。然而,觀察人士指出,包括最近的中國人大等一系列決策會議在內,中國領導層到目前為止沒有釋放出任何實質性的政策轉向的信號。
「情況卻恰恰相反,」美國的經濟問題研究機構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的合夥人榮大聶(Daniel H. Rosen)和洛根·賴特(Logan Wright)最近在《外交事務》網站上撰文說,在過去的兩年裡,由於內需疲軟,企業無法向國內買家出售商品,中國公司正在將過剩的產品出口到國外。
甚至中國國內也有學者指出,應壓縮投資規模,更多改善居民家庭收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在接受中國官媒採訪時說,中國現在有65萬億到70萬億投資規模,「能不能壓縮四分之一,騰出來的預算,比如說15-20萬億用於支持家庭的實際收入增長和福利項目。」
據中國央行今年初的數據,去年的工業貸款大增了4.8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多增1.21萬億元。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一篇報告曾指出,即使採用保守的方法論,中國的產業政策支出也是巨大的,在2019年比國防支出還高。
倫敦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全球經濟與金融項目高級研究員大衛·盧賓(David Lubin)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中國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緣政治考慮的驅動。」
盧賓指出,北京一方面在半導體和綠色能源高科技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同時試圖最大限度地提高世界其它國家對中國出口的依賴。你可以看到中國所取得的成功不僅在新三樣—太陽能電池板、鋰電池、電動汽車方面,而且在更傳統的製造業領域,中國仍然擁有非常可觀的全球市場份額。」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在2000年的時候,美國依賴進口的關鍵礦產中有20種產品來自中國,到去年已經增加到29種。
非盈利組織密歇根經濟中心(Michigan Economic Center)主任、布魯金斯學會的非常駐高級研究員約翰·奧斯汀(John Austin)此前在時代週刊網站上撰文說,中國現在已經放棄了曾經令中國釋放出巨大增長潛力的「全球資本主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沉醉於經濟實力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法廣RFI認為,「中國工業海嘯」不是一個唬人的詞彙,今天的中國已成為「製造業超級大國」,根據經合組織2020年公布的資料,中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比率35%,排名第一,是美國為首的其它九個製造業大國的總和。如果其內部消費不振,產品全球傾銷,對全球產業、經濟以及政治生態造成的衝擊可想而知。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隨著中國電動車,機械、消費者電子產品等廉價商品再度大量湧入外國市場,美國與全球經濟正遭受一場「中國衝擊」,而這次的衝擊與上次不同,中國正在電動車、複雜機械、電腦晶元等產業領域競爭。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