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和高食物價格深切影響國計民生,升斗小民叫苦連天,大家要問:物價非如此之高不可嗎?以油價為例,基本面長期傾向供不應求。前五大供油國家中,美、中、俄本身需油甚殷,美國更早在五、六年前即提高戰備儲油,另外,沙烏地與OPEC等國則開始惜售,不肯明顯增加供給。前五大需油國中,不產油的日本、德國等雖採分散措施、抑制需求成長,但效果有限,相對被許多開發中國家大力追求經濟成長,大量耗油所拖累。
抑制需求成長是平抑油價的不二法門。臺灣和許多開發中國家一樣,政府用補貼方式(包括減免貨物稅)抑低油價,不但損失稅收(成為企業的利潤),而且需求無從減緩,連帶地,也與"節能減碳"政策目標相違。國際油價走高無法避免,請讓國內油價忠實反映效率經營下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石油是一項重要的商品,而且石油這一族(family)商品包括現貨和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商品,在價格形成(市場上每日交易)過程中,除了反應基本面供需因素以外,也加入了市場預期心理和投機性因素,許多避險基金、金融機構、機構投資人等本身既不產油,也不需用油,都加入市場興風作浪,這股強大的金錢力量有時會抑低油價(1991年波灣戰爭使油價一度曾高達每桶40美元,幾年內,卻被空頭打回到每桶十美元),有時則哄高價格。油價目前這波漲勢在最近半年內拉抬了40%以上,有專家認為每桶70美元已經足以反映基本面的成本和合理利潤,以上部分就要歸咎於市場炒作。
商品市場泡沫化是低利率惹的禍,長期低利率容易引來通膨,長期實質負利率則驅儲蓄性資金和退休基金進入金融市場投機,有如驅羊群入掠食動物的地盤。在全世界國家中,除了日本以外,美國利率水準最低(2%),有許多東南亞國家(包括臺灣)和中東國家,貨幣釘住美元,利率也跟隨美國,其實,美國短率降至2%乃為因應其經濟成長接近停滯(零成長),而有其不得不然的背景,上述國家都還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水準(臺灣在4-5%之間),不適合跟隨美國的低利率,也不宜讓其幣值較美元為弱,因為這二者在當前都將招致通貨膨脹。
遽然升息、升值對國內產業打擊很大,但國內產業長期應提升其競爭力和產業價值,不能仰賴兩率來貼補同業削價競爭的缺口,當兩率回到其中性水準時,國內產業應有其適應策略。另一方面,政府在抗通膨和顧產業間應有其取捨(trade-off),在金融泡沫化和高通膨同時存在的時代,臺灣應思考:
1、幣值應否與美元間維持一彈性調整空間?
2、利率水準應否與美元脫鉤,盡快回到中性水準?
3、貨幣政策是否要拴緊些?幾分緊?
(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會計研究月刊社社長)
来源:經濟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