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的带头大哥又要易主了(图)

作者:子宜 发表:2024-06-21 08: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24年6月21日讯】上周末,北京南四环外的花乡壹号项目开盘。这个项目搞了个大新闻,震惊了中国房地产业:开盘4.9万元每平,相当于指导价打了68折。

项目的开发商,叫中建壹品

也是上周,北京市规自委宣布,“中建智地+江苏绿建+朝阳城开”的联合体,底价拿下了朝阳区一宗“巨无霸”地块,底价是:112亿。

朝阳城开和江苏绿建只持有很少股份。真正出大钱的,是中建智地。中建壹品是中建三局旗下的地产平台。中建智地是中建一局旗下的地产平台。他们的母公司,都是基建巨头中国建筑集团。

中建集团很早就涉足了房地产,过去被称为“隐形霸主”。这几年,没有隐形的霸主,大都死走逃亡伤,看上去,中建想要当当大哥了。

2023年,中建的地产业务销售额为4514亿元,同比增长12.4%。今年4月,中国建筑发布年报,董事长郑学选在致辞中说,房地产业务销售额逆势增长:居行业首位。

过去一年,理想汽车虽然卖得不错,但争议一直很大。这家汽车公司最大的争议还在于,它重新发明了排行榜:只要比它销量好的公司,都不在它的排行榜之列。

很长一段时间,中建集团旗下的中海,都被称为地产界的“黄埔军校”。包括万科、龙湖、碧桂园在内的房企,过去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时不时挖一下中海的墙脚。

中海最早是中建派出国做工程赚外汇的公司。他们也顺便在香港做点房地产开发。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让重仓香港的中海,遭受重创,一度走到破产边缘。为救中海,中建给他们开了一个口子,允许它回到内地,做房地产住宅业务。

但谁也没想到,依托在香港做工程和房地产的经验,中海在内地有点降维打击,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万科的房地产龙头。

1992年,中海在港股上市,他们的业务发展相对独立,但会向中国建筑并表。作为中建集团的“压舱石”,中海的销售额,一度占了集团一半以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海一直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利润王”。不过这两年,这个“利润王”的帽子,被华润置地拿走了。因为华润置地有:万象生活。

中建旗下有八个工程局。眼红中海在房地产行业的红利,八大局后来纷纷都成立了自己的三级地产公司,各自为营。为整合除中海之外的地产业务,中建集团后来成立了中建地产。中建地产的品牌,在内部也被戏称为:局院地产。

但中建与中海两兄弟,彼时经常短兵相接。抢地、抬杠的情况在各地都在发生。2013年,中建集团决定将有着400亿资产的“局院地产”,并入中海。中海董事长郝建民开启了中海地产内部的改革,成立营销、工程等专业化公司,牢牢把握住中海系的管理权,并将中建系合并人员边缘化。

国企内部的权力斗争,结果是两败俱伤。2016年1月,中海行政总裁陈谊负气出走,但郝建民也没能稳坐钓鱼台,没过多久,也离开了中海。

2017年,在龙湖任职的老中建颜建国临危受命,回归中海掌舵。伴随着中海人事巨变,中建集团的“局院地产”,重出江湖。

上周末,三局的花乡壹号项目开盘,楼面价约3.9万每平米,开盘价4.9万一平米。

价格出来后,北京的地产商们都惊呆了。大家都知道新房现在很卷,但没想到会卷到这个地步。中建三局急于去化的心情,也可见一斑。

中建三局是在2022年大举杀入北京市场的。过去,他们一直在湖北活动,在武汉房企销售排行榜上,已经连续好几年位列前三,销售额破百亿。但因为施工板块利润率还不到5%,且房地产板块行情太差,2022年之后,三局决定少接住宅施工项目,而是转换赛道: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大干一场。

2022年,中建三局房地产公司迅速合并中建三局绿投、中建三局二公司等五家公司的房地产业务,并更名为:中建壹品投资公司。他们很快成为全链条的房企——房地产公司主导销售融资、三局设计院配合设计、三局分公司负责施工等等。

中建的其他局院,也不甘示弱。一如当年民企的黄金年代,这些中建旗下的总包商们,开始抛弃了开发商,自己在全国建城市公司,跑马圈地做开发。

比中建三局步子更大的,是中建八局。

疫情前,上海临港片区管委会在城市资源推介会上说,要在105地块建设金融总部湾区,建设临港新片区的“陆家嘴”。105地块的环湖核心区域,后来被中建八局竞得。中建旗下其他六个工程局,也都依葫芦画瓢,大举涉足房地产开发业务,且有各自的品牌。

在工程建筑领域,中建集团对旗下各局院实施“赛马机制”,鼓励各局院独立发展,甚至同场竞标。在房地产业务上,他们沿用了这套“卷”死自己人的机制。

2022年11月,朝阳平房地块招拍挂,中建系去了四个局。有圈内人实在看不下去:中建系四家报名一块地,集团不管管么?

去年年中,中建发布了新的战略,地产业务的定位是塑强“卓越优势”,规模效益、业务品质、运营能力做到行业领先。这个新的战略名字叫:一六六。

别的不说,得益于同行大踏步地后退,中建的规模,的确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工程建筑业绩最好的三局和八局,旗下的房地产业务增长非常惊人。

中指研究院的统计,在拿地榜上,去年八局的中建东孚和三局的中建壹品,分别斥资179亿、146亿拿地,排名第14位、第16位。今年年初,中建壹品董事长徐超提出“全力冲刺全国房企20强”。按照这个目标,销售规模差不多要增加50%以上。

为此,今年中建壹品已经花了213亿拿地,新增货值470亿,这两个数字,均排名:房地产业第一名。

其他局院也不甘示弱。中海拿地金额73亿,行业第9,五局的中建信和拿地金额52亿,排行业第15,中建东孚以27亿权益拿地金额,排第33……销售榜上,中建东孚、中建壹品,去年销售额都超过了500亿,分别排名第32位、第34位。

中建玖合、中建信和,也在发力。连同排名第三的中海地产,中建五子,全部跻身了行业百强。

这就有了郑董事长在年报里说的——“行业首位”之说。受董事长鼓舞,不少中建人也开始对外宣称,中建系在房地产的销售规模,已超过保利发展,成为:宇宙最大房企了。

去年,保利发展签约金额4222亿元,的确比整个中建系4514亿的销售额要少一些。但保利集团旗下,除了保利发展,房地产上市平台还有:保利置业。

去年保利置业全口径销售额是536亿元。保利集团旗下两家房企加起来,销售额是4700多亿。今年前四个月,保利发展和保利置业一共卖了1124亿,比中建系的1050亿,也略胜一筹。

其实,就算是现在的带头大哥保利发展,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在乎规模了。今年以来,保利发展在全国掀起了一轮降价,在迅速去库存。

这轮楼市塌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以前很多房企过于追求规模了。房改二十六年来,行业带头大哥几度易主。但这两年看,不管是万科、绿地,还是恒大、碧桂园,曾经的带头大哥,现在大都过得不怎么样。

上个月,北京“地王”挂出来的时候,大部分房企其实无动于衷。很多民企已经停止拿地,把资金归集到总部用于还债。已经暴雷的企业,还要忙于债务重组和保交楼,以及要打数不清的官司。对于“地王”,他们早就无欲无求了。

一家福建房企的老板说,之前,闽系房企在规模竞争中比不上粤系,但内部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大家都想当“闽企第一”。在很多城市,规模大、市占率高的开发商,在饭局上能坐主位。

但这几年,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他感慨:原来说话声音最大的,现在都不知道人在哪里了。

责任编辑:宇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