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好的婚姻故事多的数不胜数,像李白即是其中一例。(图片来源:手绘插画志清/看中国)
一提起古代的婚姻,受中共党文化影响很深的现代中国人会下意识的联想到“束缚女性”、“落后”、“包办”等等负面词汇,似乎古代的婚姻就是为了压迫而给女性准备的牢笼,里面充满了欺侮和不公。但这只不过是中共为破坏传统婚姻而以偏概全欺骗人的手段而已。实际上,描写古代美好的婚姻故事多的数不胜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琴瑟和弦”等等成语也都是在向人们讲述传统婚姻中夫妻正确的相处之道,唐朝大诗人李白,亦有一段令人为之称道的姻缘。
在离婚率高涨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不知道,在道德水准比较高的古代社会中,人们的婚姻大多平和而美好,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男阳刚,女阴柔的生活模式也使得婚姻更为健康、长久,这也是人类的真正正统文化和生存方式之一。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李白令人称羡的美好婚姻生活。
天宝元年(742年),因名道吴筠、玉真公主推荐,玄宗召李白进宫。玄宗一见李白,便为李白之风度、谈吐和才能所折服。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草拟文告,陪侍左右。一时间,李白声名大振,风光无限。
虽深得荣宠,可随之而来的是妒忌者们恶毒的诽谤和排挤。李白自知难于佞臣同列于朝,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卒有“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之叹。在长安未满两年,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便上奏还山,玄宗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离开长安后,李白来到大梁(现河南开封一带),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他们登台高咏,携手同行,寻仙访道,自在逍遥。期间李白留下千古名篇《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粱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辉。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正是此诗,使李白与最后一任夫人相知相识终成眷属。民间传说,宗氏在寺中的一面墙上看到了这首《梁园吟》,因而对李白之才钦慕不已。为阻止僧人将其抹除,不惜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
或许在当时身处盛世的人们看来,李白诗中所谓济救苍生乃大言不惭,特别是在寺院中题词,虔诚于佛教的僧人显然对于佛经中的论述更为重视。可宗氏绝非普普通通的大家闺秀,其才智、见识和气度也远超常人。因而能看透表象,慧眼识珠,明白李白并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狂傲之士,而是知行合一的诚信君子,是世间少有的伟丈夫。
此时的唐朝虽然表象繁华,歌舞升平,但在庙堂之下早已暗潮汹涌,危机四伏。佞臣结党专权,安禄山欲反,群臣各有稻粱之谋。而李白却始终抱着“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之志。宗氏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做出“千金买壁”的“荒唐”事来。在她看来,这首《梁园吟》背后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宗氏识得李白之才志大类子期听伯牙之琴也。
在同宗氏结婚后,李白也度过了近十年较为平静的时光。夫妻二人情投意合,恩爱非常,我们从李白的诗中便可窥得一二。
《自代内赠》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
梁苑空锦衾,阳台梦行雨。
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
犹有旧歌管,凄清闻四邻。
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
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
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
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
诗人因离家远游而与妻子分别,妻子思念远行的丈夫,凄婉感伤,长天水远,难诉相思之苦。相反,在妻子看来,丈夫却“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潇洒的几近“无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并非是妻子宗氏所写,而是李白自己的“虚构”。正因路途遥远,书音难通,在一段时间没有收到妻子的书信后,李白模仿着妻子的笔触和情感,拟作《自代内赠》以解相思之情。这样看来,李白在对待妻子的感情上并没有如此“豁达”,只是济救苍生的使命在身,故而不得不离家远行。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家眷避居庐山。那时,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磷多次征召李白,李白感“欲济苍生”的机会已来,准备大展宏图,建功立业。在与妻子临别之时,李白写下《别内赴征三首》:
其一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其二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其三
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
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
妻子不舍丈夫远行,却又知不能违背丈夫之志,故而只是拉着丈夫的衣袖不愿松手。一个心疼丈夫不忍分别,却又一心想要成就丈夫的温柔女子跃然于诗上。
为了宽慰妻子,诗人以幽默的笔触向妻子开起了玩笑:此番若能建功立业,功成还家,你可不要学苏秦他那个愚妻,对我冷漠无言呀。
可谁料,李白这一走,不但没能配得“黄金印”,还莫名其妙的卷入了永王和肃宗的争斗之中。不久永王败北,李白也因而系浔阳狱中。
李白曾在诗文中将妻子比作蔡琰,足见宗氏为营救丈夫之巨大付出。(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话完全不适用于宗氏,因为李白陷狱后,宗氏为解救丈夫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李白深受感动,写下《在浔阳非所寄内》: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
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
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
蔡琰即蔡邕之女蔡文姬,她为救父命,哀求曹操,“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李白将妻子比作蔡琰,足见宗氏为营救丈夫之巨大付出。
宗氏拿着李白写的申诉之诗文,“行啼入府”,四处奔走求助,痛陈丈夫为人正直,绝无二心。
宗氏的这种表现,正是因为一个妻子怀着对丈夫的“义”,并且坚信丈夫无罪的自然反应。最后,经江南宣慰使崔涣及御史中丞宋若思查明事情原委,终免李白死罪,改为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对于妻子的付出,李白只有无尽的感谢和由衷的自责,“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诗人甚至将妻子比作莫邪,“拙妻莫邪剑,及此二龙随”,实在难以想像宗氏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干元二年(759年),李白被流放至巫山,遇朝廷大赦,兴奋之余在归舟上高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仍不改诗仙本色。
上元二年(761)李白返家,与宗氏重聚。夫妻的这次生离死别是怎么样的场景,已经找不到历史的碎片进行还原。但经此大难的两人,却不像人们想像中那样过上缠缠绵绵、白头偕老的生活,而是一起去庐山寻仙访道了。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其一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其二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
李白陪着妻子去庐山寻找真人。
李腾空为宰相李林甫之女,与蔡寻真同入庐山修道,“生长富贵无嗜好,每欲出家学道,父母不能夺其志”,其“咸有道德,能以丹药符箓救人疾苦,远近赖之。每于三元八节,会于永真洞,以相师资讲道之事。”(《历世真仙体道通监》)。当时,李腾空已修炼到高深境界中,许多有志于修炼的人都已在她门下修行。她高深的神通道术后来还为唐德宗所知,并将其修炼时的旧居改建成昭德观。
巧合的事,和李腾空一样,宗氏也是相门之后,她是前宰相宗楚客孙女,两位修炼人都有着显赫的身世。
也许被灌注无神论思想的现代中国人已经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有身份地位的人会放弃人世的繁华而去山中修道呢?
实际上,从古至今,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境界而立志于修炼的人不计其数。特别是盛唐时期,更是修炼文化大放异彩之时。不但有各种佛家、道家的修炼法门,还有许多西方的宗教信仰也传入中国。
宗氏本就是修道之人,求仙访道乃是修道者的修行方式。妻子此次求道而去,李白欣然相送,诗中完全见不到夫妻分别时的恋恋不舍,这也令不少人诧异。
其实李白也同为修道之人,少时便已修炼,其一生都在寻仙访道,吃苦修行。当然,真正的修炼者是不会在意一时一世的幸福和得失的,他们往往会把磨难和痛苦当成修炼的机会。李白对妻子坚定求道而分外高兴,因而未表现出不舍之情。诗中,李白希望妻子将来能修成得道,并邀请她共游仙境。这真是丈夫能对妻子说出的最美好的祝愿和最“浪漫”的话语了。
宗氏因诗和李白结缘,演绎了一段共患难,同修行的美好婚姻,可谓是真正的神仙眷侣。
在现代变异观念影响下,婚姻的神圣被诋毁,夫妻的恩义已断绝,离婚、不婚、试婚、小三、未婚同居、同性婚姻、婚前财产分割等等乱象层出不穷,传统婚姻的形式已被破坏的体无完肤。如今中国国内的结婚比例逐年下降,离婚比率却如火箭攀升,再如此发展下去,未来的婚姻将会走向何方?
夫妻之间唯有如同李白与宗氏那样,共历磨难,风雨同舟,互相体贴包容,忠于彼此,努力耕耘,精进修行,方能使得家庭成为乱世中躲避风雨的港湾,同时为人们重新走回传统的婚姻之路提供美好、幸福之范本。
夫妻之间唯有如同李白与宗氏那样互相体贴包容,方能使得家庭成为乱世中躲避风雨的港湾。(图片来源:Pixabay)
责任编辑:淡然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