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段话,其实讲述了一位臣子的抱怨。(绘图:志清/看中国)
许多人都在影视作品中听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句其实是出自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这一典故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实则时常遭到曲解。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时常被理解为: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君王的;四海之内的臣子,也都是君王的。
对此,有研究者强调,这两句直接成为了中共政权批判儒家有“家天下”、“国家是君王的私有财产”等理念的证据。中共借此批判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并进一步迷惑民众。中共之所以如此,是出于政治需要,这才对传统文化加大批判力度,同时将有误观念透过教育等系统传播给民众。
不过,如若我们查看《诗经》中的原文,有可能会发现跟先前的认知不一样。
在《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原文为: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全诗分作六小节,第一节是指自己爬上北山,去摘采山上的杞子。健壮的士子,从早忙到晚。王的差事没有休止,我担忧父母没人奉侍。
第二节恰恰是重点,“普天之下”的原文是“溥天之下”。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溥”字是指“大”。
因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真正解释为:天下的土地,都是在王治理之下的领土;管理一方土地的诸侯,都是王的臣子;同样身为王臣,却劳逸不均,唯有我要从事的差事特别繁重。
第三节是指我庆幸自己尚未老去、年轻力壮,还能应付四方奔忙的差事。
第四至六节则连续使用十二个“或”字,两两对举,确切揭示了劳逸不均的实际状况。
阅读完上述,可明确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名臣子在抱怨面临劳逸不均的状况。换言之,重点理应摆放在“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是臣子吐露内心埋怨:大家同样都是站在天子土地上的臣民,同样都是在为天子办事,为何只有我付出的多?为何只有我特别劳碌?连父母都要为我忧虑了。
因此,世人熟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仅仅是作为衬托,在彰显皇权一事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这句话的感染力很大,导致活在先秦时代的人也都会拿出来引用。结果,连孟子也跳出来澄清,希望阅读此诗之人,切勿望文生义。像《孟子‧万章上》中有解释:
咸丘蒙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不过,纵使孟子费了一番唇舌来跟大众解说,但如今看来,似乎效果不佳。
现代研究者表示,在孟子之后的人们,基本上是都没有正确理会过该诗的完整意思,甚至连《荀子》、《吕氏春秋》、《史记》等知名典籍,在解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时,都是以君臣权威来形容。
于是,即使《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的作者明显是站在弱势者、地位较低者的角度来观察事态、思考问题,同时控诉劳役不均的不公不义现象,但在众人纷纷将原典的本意给忽略的状况之下,也致使大批人士相继“断章取义”,遗落了本诗的真实精神、徒留空壳。
对此一现象,有研究者直言批评说:把抱怨之语扭曲成肯定当权者掌握了无上权力之语,是中共政权扭曲中国传统文化、欺骗中国人的伎俩。
该研究者进一步说明:打从战国以降、封建制解体以来,中国除了严格地实施均田制度的短暂时期之外,土地制度一直是私有制的,而民间的土地流动,本就有一套规范,朝廷向来是不加干涉,当然也更谈不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