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5日,中共外交部长秦刚在开罗会见埃及外。(图片来源:KHALED DESOUKI/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1月18日讯】(看中国记者苗薇综合报导)近期中共外交系统人事频繁异动,继驻美大使秦刚升任外交部长后,已退居二线的中联部部长宋涛“复出”任国台办主任。台湾媒体最近刊登美国退休外交官谭慎格的文章,披露了秦刚和宋涛鲜为人知的背景。
秦刚早年特务身份被曝光
1月15日,美国退休外交官谭慎格在台媒《自由时报》上撰文,论及秦刚、宋涛与“特务外交”。谭慎格为美国退休外交官,曾分别在台北和北京任职,现任美国国际评估暨战略中心“未来亚洲计划”主任。
谭慎格在文章中说,秦刚没有从中共培训外交官的外交学院毕业,反而是从北京的“国际关系学院”拿到文凭。而该校是以与中共中央情报机关的关系密切而闻名的。1978年,这家学校被悄悄地从“重点高校”名单中剔除,国关学院变成国家安全部的下属单位。
据悉,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一份报告警告,国际关系学院“因为与中共国内情报机构国安部有从属关系,而被认定为风险极高。”
文章认为,正因为秦刚的这一背景,他在毕业后被分发到国安部管辖的“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任职,并被派往合众国际社北京分社工作。
谭慎格说,秦刚曾以媒体人的身份在美国驻北京联络处、美国驻中国使领馆工作过,与他共事的包括中共外交人员服务局及指派来的年轻毕业生。他发现这些人总是早到晚退,尽可能地了解美方办公室的动态。谭慎格认为这些人其实都是中共国安部的现职官员。
在北京的外国新闻媒体中经过四年严格的历练后,秦刚以外交官身份进入外交部工作。谭慎格认为,秦刚凭借他的新闻工作背景,以“外交为掩护”,在各国从事情报工作。
谭慎格举例说明,秦刚曾两度被派往英国担任新闻官员,也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过,他和中共国安部外交人员服务局安插在所有外国外交部门以及所有外国媒体驻北京分社里的线人,始终保持密切联系。
谭慎格认为,秦刚担任外交部长,象征了中共新外交路线——不是由职业外交官负责,而是听命于特务系统。
关于秦刚角色的转换,时事评论员横河对新唐人进一步解释说,“这只能说是中共全球外交的侧重点会从外交规范更向非规范外交倾斜。中共外交从来就不是以国际标准进行的,战狼外交才是常态,只是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掩盖多少的差别。真正决定外交手段的,不是外交官而是中共党魁及其相应的政策。当然通过任命的外交部长人选,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最高层的外交走向。”
宋涛疑有中共统战背景
谭慎格提到的另一名令他费解的官员,是新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正部级主任宋涛。
公开资料显示,宋涛1973年3月起到福建省沙县当知青,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从1978年至2001年,一直在福建工作,最后任福建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裁。2001年起转入外交系统。然后以中共驻新德里使团“使馆参赞”的身份出现在印度。2015年,宋涛被擢升为中联部部长,是名义上党的外交部长。宋涛从“外事”官僚晋升到中联部部长和中央委员,只花了15年的时间。现在又从应该退休的岗位上重新获得重用,领导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谭慎格认为,宋涛的职业生涯中期的离奇转折,暗示了他的情报背景和中共“统一战线”背景。
谭慎格也表示,在2023年,习近平主席对于国际关系的总体政策,尤其是对台政策,将由秦刚和宋涛这种拥有情报和“主动出击”背景的领导干部来执行。美国和台湾的外交官都必须“使出看家本领”,准备对抗这种“特务”外交。
时事评论员横河表示,谈到宋涛就需要了解中联部。“中联部是中共中央四个部之一。它是专门联络各国共产党的,它本身有很强的情报和特工性质。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员是很难进入这个部门的,很可能宋涛在福建任地方官的时候,由于处于对台前线,已经被收罗进这个系统了,这才会突然调到看似毫不相关的外交部门,再转到中联部,是属于火箭式的提升。”
横河认为,由兼具统战、情报和颠覆功能的中联部部长来负责台湾事务,正好是配合中共当前越来越进攻性的对台政策。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硕士赖建平认为,习近平对秦刚和宋涛的布局,是让他们两个人在对台事务上做AB角,这是共产党或者习近平处心积虑的做法。
“中共靠国安来主导外交政策。外交部成为一个穿着西装的杀手,黑帮从事冠冕堂皇的所谓外交,这对国际社会来说是极大的欺骗。如果国际社会不能有足够的重视,就可能要吃大亏,给国际和平安全带来极大的麻烦,特别是台湾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赖建平说。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