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不死有前因(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每次发生大的灾难时,总会有幸运的人能够幸存下来。所谓有因必有果,大难不死的前因究竟是什么?从下面两则故事中就能找出答案。
大地震中的幸存者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山东发生大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据蒲松龄的记载:当时有个塾师正好到山东省的稷下县,与李姓表兄对饮欢聚,因而有幸亲身经历并详加记录:
当时只是听到如雷的响声起自东南而来,向西北而去,人们心中骇异,不解其故。大伙儿尚未思索完毕,立刻察觉桌柜、几案摇摆游走、颠簸跳动,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位倾斜、折断有声,彼此相顾失色。
良久,方才醒悟是遭遇强烈地震!各个才急吼吼的冲出室外,只见楼阁房舍,坍塌之后又被拱起,墙倾房倒之声,夹杂着孩子们号叫的声音以及大人们惊吓惶骇之声,喧哗如鼎沸;人人晕眩无法站立,全部跌坐地上,可又不由自主的随着地面的摇晃而辗转反侧;河水被震得倾泼起丈余高的浪头,满城中鸡鸣犬吠、六畜乱窜……
过了一个多小时,才稍许稳定下来。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城里某处饮水井倾覆无法再打水;某户人家的楼台南北正好调换了一个方向;栖霞山裂;沂水地方塌陷了个大坑,广达数亩。当时的惨状与奇变非笔所能尽述。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山西临汾发生八级大地震,史称“平阳地震”。根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记载:当时人民死者,十有七八,整座城市全部震垮,尽成废墟,仅剩下一间屋子,原来是某孝子的家。
瘟疫中无恙的庾衮
《晋书孝友传庾衮》记载,晋朝的庾衮,是明穆皇后的伯父。他年少时即好学,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一言一行皆尊法度,非礼非道则不言不行。
西晋武帝咸宁(275∼280)年间,河南一带瘟疫流行,死者纵横叠加,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庾衮的两个哥哥相继而亡,二哥庾毗也染上疫病。疫气正凶的时候,人人自危,父母给病危的二哥备好了棺材,然后不得不带着几个未染病的儿子离家外逃避祸,但庾衮不肯离开,坚决要留下来服侍二哥。见二哥的病情没有好转,庾衮有时望着棺材就暗自哭泣,但仍然昼夜不歇地照顾二哥。
一百多天后,瘟疫渐渐减退,家人就都返回了村子,但见庾衮竟安然无恙,而且,庾衮的二哥也奇迹般地病愈了。乡邻们称赞庾衮的德行,说:“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就是瘟疫不染孝悌之人的奇迹。
庾衮的叔叔伯伯们都很富贵,但庾衮的父亲很贫穷,庾衮就亲自种地奉养父母。
父亲死后,庾衮卖篱奉养母亲,母亲见他太辛苦,就说:“我不需要吃得太好。”庾衮说:“母亲若不吃好,我心里不安啊!”
庾衮的前妻苟氏、继妻乐氏都是世家望族之女,却都能舍弃富贵家资,随庾衮辛勤劳作,夫妻相敬如宾,共安贫苦。母亲终老时,庾衮为母服丧,就住在坟墓旁边。
庾衮恭敬地奉养寡嫂们,对她们非常尊敬。对哥哥死后遗下的孤儿,庾衮尽心抚育,教给他们做人的正理,凡事不让他们感到孤苦,多加厚待。外甥郭秀是遗孤,吃穿用度比庾衮自己亲生的孩子都好。
庾衮把家里的老宅让给了大哥的儿子庾赓、庾翕。庾翕死的时候,庾衮抚柩大哭,哀怜他少时丧父的孤苦及成年未娶的不幸。听到庾衮的哭声的人无不落泪,那悲伤之情,连过路的行人都为之感动。
失去父亲的侄女庾芳嫁人时,庾衮为她置备了齐全的妆奁,又割荆笤扎了一个扫帚,之后他召集诸位子侄上堂,让他们按男女列成两队,庾衮当众对侄女说:“庾芳啊,你从小就失去父亲,我怜惜你,从来不要求你干活,你在家安闲舒适惯了,我也舍不得责骂你。但现在你要出嫁,就不比在家了。侍奉公婆丈夫及洒扫庭除等,是女人应尽的本分,所以我特意送你这把扫帚。不是什么稀罕贵重之物,只是希望你到夫家温顺恭敬,勤勉持家。”
虽然庾衮的伯父叔父们都显贵,但庾衮依然像他的父亲一样,生活清贫。庾衮亲自种庄稼养活一家人。逢荒年,没有粮食时,庾衮和乡人一起进山采拾橡子,他把道路分成艰险的、平坦的,然后把平坦的、好走的地方让给别人,他自己则选择不好走的山路,还要求大家分长幼次序行走,以求不违礼法。
通过以上两则故事,可以看到在各种灾难中幸存的都是有前因的:都是生活中的善良人,能够按照传统价值观为人处事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种善因在先,所以才有大难不死的神迹。
责任编辑:明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