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图)

发表:2022-10-08 14:2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问题 问号 疑问 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一问三不知”这句俗语来形容那些不了解情况或不负责任的人。但为何是“三不知”呢?这“三不知”到底是指哪三件事呢?

其实,“三不知”这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据《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载,当时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救。当齐军干预战事并且迫使晋军撤退的时候,齐军阵营的荀寅(即历史上的“中行文子”)却在对战局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向齐军主帅陈成子进谏,于是遭到对方否决。随后他感叹道:“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仁人君子谋略时,必须对整件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弄清后,才能做出定,如今我们却对这三部分都不知道,就打算进攻,这样不是很难吗?”由此可见,“三不知”指的是对开始、发展和结局都不清楚。

明朝人姚福在《青溪暇笔》一书中写道:“俗谓忙遽曰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这句话是说,“一问三不知”指对事情的始、中、终全不知晓的说法出自《左传》,再次印证了中国文化中“三不知”的意思。

【典故】

战国时期,郑国由强转弱,于是晋国派苟瑶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人到齐国去求救。

齐国国君平公不能坐视晋国吞并郑国,就派大夫陈成子前去救援。当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时,天下大雨,士卒们都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向导子思说:“晋国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来不及了。”陈成子就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经过一番努力,齐军终于渡过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害伯,便对左右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军队的军容军纪看起来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

部将们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荀瑶下令撤军,并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亡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们统帅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也想问问您是否还想为陈国灭亡复仇。”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荀瑶故意编造出来的说辞,于是十分生气地说:“欺负别人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像荀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

使者走后,部将荀寅报告陈成子说:“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严肃地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敌军即使超过一千辆战车,岂敢避开他们呢?我将要把您的话报告寡君。”

荀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得不到信任而一事无成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要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考虑到,然后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责任编辑:姝慧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