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吃饭有6个习惯 你等于在喂养癌细胞(组图)

发表:2020-04-30 00: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平日别吃太烫的食物,判断是否超过65℃的方法只要感觉食物不烫口就可以了。
平日别吃太烫的食物,判断是否超过65℃的方法只要感觉食物不烫口就可以了。

贪吃,是癌症患者最后悔的一件事。2019年初,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5万人,比2014年的380.4万增加了12.5万。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每分钟超过7.5人被确诊为癌症。而采访癌症患者后发现,患癌后,他们都非常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贪吃”。

6种不良的饮食方式

要想远离癌症,首先得改变不良的饮食方式,尤其是要远离以下吃法:

1、吃太多

吃得过饱,胃总是处于饱胀状态,胃的容量就会过大,这就导致人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建议:吃七分饱就够了。所谓七分饱,就是胃里还没感觉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

2、吃太焦

烧烤会产生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影响健康。
烧烤会产生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影响健康。

围坐烧烤摊吃肉,那溢出萤幕的焦香,让人欲罢不能。但是,其实烧烤会产生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这些致癌物会通过人体的皮肤和肺部进入我们的身体,进而影响健康。

建议:尽量少吃烧烤,偶尔吃完烧烤后,也应尽快更换和清洗衣服。

3、吃太辣

辣是很多人不能放弃的一种味道,虽然适度吃辣能防癌,但过量吃辣却会伤胃。辣椒富含辣椒素,能影响肿瘤细胞代谢,有一定的防癌效果。但过量吃辣,则会进一步刺激胃黏膜,诱发胃溃疡,提高胃癌发病率。

建议:别一口气吃太多辣椒。

如果吃辣椒后出现腹部不适、腹泻、大便灼热等症,说明你吃的辣椒太多了。

4、吃太咸

长期的高盐饮食,会使纳摄入超标,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长期的高盐饮食,会使纳摄入超标,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以上图片来源皆为Adobe Stock)

中医认为,而肾主封藏,过食咸则肾伤,肾伤则水邪盛,水上凌心,则心气抑郁受损。简单的说,吃太咸不仅容易伤肾,还可能会使心气受损。长期的高盐饮食,还会使纳摄入超标,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对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还会加重水钠潴留。

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大概一个啤酒盖的量),儿童不要超过3克,平时应尽量减少腌制食品的食用。

5、吃太快

吃得太快,食物不能得到充分咀嚼,大块的食物直接进入胃内,会增加胃的工作量,加重胃负担。长此以往,胃必不堪重负,容易引发胃病。再者,吃太快会吞入过多气体,出现胃胀等不适;更容易烫伤口腔粘膜,为食道癌和口腔癌埋下隐患。

建议: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早餐时间可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中晚餐在30分钟左右为宜。

6、吃太烫

进食65℃以上热饮有致癌风险。偶尔的烫伤还可以自我修复,但经常吃热烫食物的人,食管在反复损伤和修复的过程中,不正常的“异型性”细胞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就算不得癌,口腔溃疡、食管溃疡等问题也会不期而至。

建议:平日别吃太烫的食物,判断是否超过65℃的方法也很简单,感觉食物不烫口就可以了。

想远离癌症 先做好3点

要想远离癌症,平时的饮食也要注意这些:

1、三餐规律

规律饮食是防癌的基础,这点做不好,吃什么都白搭。而要规律饮食,最好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三餐时间表,每天到点就准时吃饭。

2、荤素搭配

荤素搭配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建议将蔬菜与肉的摄入比例,控制在5:1。肉类最好选择脂肪含量较少,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的禽肉和鱼肉,适当少吃点红肉,以免脂肪摄入过高。除了肉类,为了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中老年人还应该适当吃点豆类。豆类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建议中老年人可常吃豆腐、豆浆等豆制品。

3、粗细结合

预防癌症,饮食上还要做到粗细结合。建议将粗细粮比例调整为1:2或1:3,搭配食用,养生效果更好。



责任编辑:莲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